程 銘(Cheng Ming)

大家好!我现实是一名居住在四国地区的留学生。这里有最新的在日留学生的采访与中日两国最新…

程 銘(Cheng Ming)

大家好!我现实是一名居住在四国地区的留学生。这里有最新的在日留学生的采访与中日两国最新的科技进展新闻!欢迎各位收看! こんにちは!私は四国に住んでいる留学生です。在日中国留学生の記事と日中科学技術の最新ニュースを掲載していま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記事一覧

科研人员提出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新策略

记者7月1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口腔医学院范增杰教授、刘斌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孙陆逸教授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研究成果,提出通过自供电酶联微针贴片促进糖尿…

在日留学生采访(六)

大家好,本次的留学生采访与以往有些稍稍的不同。这次的采访对象就是笔者自己。趁此次机会,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吧。 1.关于我的家乡。 我来自位于中国西部的陕西省的…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7月9日19时0分,由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二丙火箭”)携手远征一号S上面级(以下简称“上面级”)在酒泉卫星发…

克服GPS导航盲区,利用宇宙射线的地下导航系统研成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宇宙射线碰撞产生的亚原子粒子已被用于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一项发表在《iSicence》的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

嫦娥五号月壤揭示20亿年前月球火山活动仍然很强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29日,记者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了月球火山喷发规模研究。他们发现,月球火山喷发强度并非想…

中国最长海底道路隧道开始盾构施工

新华社记者 樊曦 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30日,“国信号”盾构机在青岛港8号码头顺利始发,标志着由中国铁建铁四院设计、中铁十四局施工的我国最长海底道路隧…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冷湖之变:从空城到天文城

5年前,这里还荒无人烟。现在,7家科研单位总投资近20亿元的35台望远镜已在赛什腾山落户。高速建设的天文观测基地让冷湖这个西部小镇重获新生,这背后是天文学家与当地政府…

在日留学生采访(特别篇)

今天我们采访的不是留学生,而是一名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这位与笔者也是在此很久之前就彼此相识。本次我们就来了解一下Shang同志在日本企业以及在日生活的情况吧。 1…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日本京都大学:对Ti-6Al-4V合金中溶质硼原子的细化机制的新见解!

导读:硼添加可以有效细化铸态α + β钛合金的粗大层片组织,这主要归因于TiB晶须的析出钉扎了原始β晶粒的生长。在这里,我们报道了一种在含有微量硼溶质( 0.02wt . % )的…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天然玻璃纤维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当我们提到玻璃时,通常想到的是漂亮的落地窗、多彩的玻璃工艺品和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幕等。其实,玻璃不仅是重要的人造材料,更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王逸涛、王慧)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

在日留学生采访(五)

今天我们采访了正在日本国立K大学大学院留学的Zhou同学。Zhou同学来日本留学已经四年了,在学校的留学生中也是一位大前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Zhou同学目前在日本留学的…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京都大学北川宏教授JACS:基于卤素桥接金属链(MX-chain)的可溶性金属-有机纳米管

实现可在溶液中高度分散的纳米管不仅对于探索其分子水平的物理和化学行为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薄膜制造等应用也至关重要。碳纳米管(CNTs)的发现启发了各种有机和无机纳米管的…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神舟十五号乘组刷新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中国自主研制速度可达600km/h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实现首次悬浮运行

记者3月31日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获悉,由这家企业自主研制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为下一步工程化应用奠定基础。   据中车长客…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利用光化学再生循环有机氢化物策略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盐

二氧化碳(CO2)在大气中浓度的升高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问题。另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等)也会在不…

科研人员提出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新策略

科研人员提出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新策略

记者7月1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口腔医学院范增杰教授、刘斌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孙陆逸教授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研究成果,提出通过自供电酶联微针贴片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并阻止疤痕形成的新策略。

高血糖、细菌感染以及长期炎症等病理特征是导致糖尿病创面愈合困难及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增加患者截肢的风险。此外,与其他伤口一样,糖尿病伤口在愈合后往往伴随着瘢痕形成,这也是目前临床尚未解

もっとみる
在日留学生采访(六)

在日留学生采访(六)

大家好,本次的留学生采访与以往有些稍稍的不同。这次的采访对象就是笔者自己。趁此次机会,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吧。

1.关于我的家乡。

我来自位于中国西部的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西安市,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都。也就是《西游记》中,三藏法师旅途的起点。

2.我为什么来日本留学的原因。

在高中时我就开始学习日语了,而且我将日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科目,参加了高考(中国的国家统一大学入学考试)。大三的夏

もっとみる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7月9日19时0分,由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二丙火箭”)携手远征一号S上面级(以下简称“上面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一院长二丙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谢志丰介绍,随着院远程测试网络系统的持续建设,本次任务长二丙火箭首次实现了北京远程测试网络系统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远程辅助

もっとみる
克服GPS导航盲区,利用宇宙射线的地下导航系统研成

克服GPS导航盲区,利用宇宙射线的地下导航系统研成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宇宙射线碰撞产生的亚原子粒子已被用于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一项发表在《iSicence》的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高能粒子在建筑物内、地下或水下深处导航。这项突破未来可用于采矿、深海勘探和其他GPS无法工作的领域。

当宇宙射线,即由太阳、被称为超新星的恒星爆炸和银河系外的神秘来源产生的高能粒子,撞击地球的高层大气时,会分裂成粒子流

もっとみる
嫦娥五号月壤揭示20亿年前月球火山活动仍然很强

嫦娥五号月壤揭示20亿年前月球火山活动仍然很强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29日,记者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了月球火山喷发规模研究。他们发现,月球火山喷发强度并非想象的从早期到晚期连续性降低,而是阶段性凸起,并且在大约20亿年前火山活动仍然很强。这一发现对认识月球的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月球玄武岩是月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后经火山喷发来到月球表面冷却

もっとみる
中国最长海底道路隧道开始盾构施工

中国最长海底道路隧道开始盾构施工

新华社记者 樊曦

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30日,“国信号”盾构机在青岛港8号码头顺利始发,标志着由中国铁建铁四院设计、中铁十四局施工的我国最长海底道路隧道——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盾构段开始掘进施工,开启了穿越胶州湾的“跨海征途”。

据铁四院项目设计负责人肖明清介绍,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主线全长17.48公里,其中海域段采用“两条主线隧道+中间服务隧道”的布置方式,根据地质条件与建设环境

もっとみる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冷湖之变:从空城到天文城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冷湖之变:从空城到天文城

5年前,这里还荒无人烟。现在,7家科研单位总投资近20亿元的35台望远镜已在赛什腾山落户。高速建设的天文观测基地让冷湖这个西部小镇重获新生,这背后是天文学家与当地政府的“双向奔赴”。

  站在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C区,天色湛蓝,灰黑色的山川沟壑纵横,山顶的残雪泛着银光。

  赛什腾山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在这里,东半球首个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正拔地而起。

  眼前,一辆大型吊车正缓

もっとみる
在日留学生采访(特别篇)

在日留学生采访(特别篇)

今天我们采访的不是留学生,而是一名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这位与笔者也是在此很久之前就彼此相识。本次我们就来了解一下Shang同志在日本企业以及在日生活的情况吧。

1.首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吧,以及来日之前的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呢?

非常高兴能够接受本次的采访。我来自陕西西安,从小在西安生活,当然大学也是在西安上的。大学的时候参加了田径社,所以我自认为我还是挺擅长运动得,虽然没有在比赛中得过太好的成

もっとみる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日本京都大学:对Ti-6Al-4V合金中溶质硼原子的细化机制的新见解!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日本京都大学:对Ti-6Al-4V合金中溶质硼原子的细化机制的新见解!

导读:硼添加可以有效细化铸态α + β钛合金的粗大层片组织,这主要归因于TiB晶须的析出钉扎了原始β晶粒的生长。在这里,我们报道了一种在含有微量硼溶质( 0.02wt . % )的Ti - 6Al - 4V合金中菌落细化的替代机制。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成像技术,首次发现硼溶质在α / β相界处偏聚,这是由于硼在α相和β相中的溶解度都很小。这些偏聚在α / β相界的硼溶质限制了晶界α的易生长,进而促进了

もっとみる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天然玻璃纤维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天然玻璃纤维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当我们提到玻璃时,通常想到的是漂亮的落地窗、多彩的玻璃工艺品和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幕等。其实,玻璃不仅是重要的人造材料,更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天然物质。即使是在荒凉贫瘠的月球表面,仍然存在着由火山喷发、地质运动、陨石撞击等活动产生的丰富的玻璃物质。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揭秘了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中的天然玻璃物质。

通过综合分析月壤中玻璃/非晶物质的形态、成分、微

もっとみる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王逸涛、王慧)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六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

  后续,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在日留学生采访(五)

在日留学生采访(五)

今天我们采访了正在日本国立K大学大学院留学的Zhou同学。Zhou同学来日本留学已经四年了,在学校的留学生中也是一位大前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Zhou同学目前在日本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她对在日本生活的这段日子的感想。

1.首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家乡吧,以及来日之前的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呢?

首先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接受本次的采访,非常感谢。我来自陕北延安。现在回忆起自己本科时期的生活还是有很多感慨的,

もっとみる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京都大学北川宏教授JACS:基于卤素桥接金属链(MX-chain)的可溶性金属-有机纳米管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京都大学北川宏教授JACS:基于卤素桥接金属链(MX-chain)的可溶性金属-有机纳米管

实现可在溶液中高度分散的纳米管不仅对于探索其分子水平的物理和化学行为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薄膜制造等应用也至关重要。碳纳米管(CNTs)的发现启发了各种有机和无机纳米管的开发。然而,大多数关于纳米管的研究仍局限于聚集的固态而不是溶液状态。这是因为内在的强范德华相互作用倾向于制备的纳米管以紧密堆叠或缠结的形式存在,使它们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水。为了溶解CNTs及各种合成纳米管,通常需要将纳米管与有机分

もっとみる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神舟十五号乘组刷新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神舟十五号乘组刷新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龙 、张陆圆满完成全部既定工作,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

截至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在四次出舱活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3名航天员在舱内舱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

もっとみる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中国自主研制速度可达600km/h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实现首次悬浮运行

【转载】【中国科技新闻】中国自主研制速度可达600km/h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实现首次悬浮运行

记者3月31日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获悉,由这家企业自主研制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为下一步工程化应用奠定基础。

  据中车长客副总工程师兼磁浮研究所所长于青松介绍,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由车辆、轨道、牵引供电、运行通信等系统构成,适用于高速、超高速和低真空管道等运用场景,运行速度可达600km/h及以上,具有高速、安全、绿色、智能、舒适及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

もっとみる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利用光化学再生循环有机氢化物策略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盐

【转载】【日本科技新闻】利用光化学再生循环有机氢化物策略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盐

二氧化碳(CO2)在大气中浓度的升高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问题。另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等)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枯竭。为了同时解决这两个严峻的挑战,使用太阳光将CO2转换为可利用的燃料,即所谓的人工光合作用,被认为是一种一箭双雕的方法。使用不同的策略进行CO2还原反应(CO2RR),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图1)。然而,为

もっとみ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