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給未來的遺言28

出自清光堂的鐵壺

作名:IRONY

年代:2007

画像1

造物的過程,本身就充滿感動。當然,我也曾經畫過油畫,畫畫亦是用自己的雙手完成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所以自然會令人感動。雖然建築無法以一己之力創造出來,但整個過程都在自己的把控之下,也可以選擇親自在現場指揮,監督工匠們進行施工。但即使如此,建築也並非出自自己之手,失去了親手創造的美好體驗。產品設計使我們逐漸遠離製作現場。只要將圖紙提交給了客戶公司,就很難再接近製作現場。為了擺脫這種痛苦,我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自己給自己訂單。由於我們堅持設計,難以保證銷量,但我終於能親手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使用者手中了。我把這叫做「成為組織意義上的手藝人」。

因為我是以建築事務所的名字註冊的公司,所以會有建築設計的業務找上門來,但基本沒有產品設計的業務。想來,這也是正常的。於是我開始自己構思創意,然後尋找企業進行銷售。然而,這也並非易事,當公司經營逐漸走上正軌之後我們開始用自己的公司進行銷售。就這樣,我建立了K inc.公司,只將製作的部分外包出去,銷售由自己完成。轉眼這已是40年前的舊事了。

因為沒有銷路,所以不能大批量生產。加之無投資無庫存,所以業務核心主要是由傳統匠人進行少量生產。那時,因為擔任手工藝大賽的裁判,我有緣結交了許多匠人。無論是漆器製品還是金屬鑄造製品,公司的產品製造基本都由我的朋友們負責完成。

對於我們建築師來說,鐵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材料,但這次用的不是鑄鋼而是鑄鐵。由於熔點低,較低溫度下就能溶解,所以需要使用砂型定型,屬於傳統技術。以前雖然一直有生產茶道的茶釜和鐵壺,但需求正在變得越來越低。我和清光堂的長子——一位畢業於山形造型大學的年輕匠人,共同探討如何將傳統技術運用到現代生活中。

画像3

山形鑄物有著長達900年的悠久歷史。據傳,當時源賴義為了平定叛亂來到此地,偶然發現馬見崎河中的泥沙非常適合鑄造器物。利用這項以可製作薄壁鋼管製品的優秀技術為背景發展起來的傳統技術,我製作了以鐵壺為首的茶器、裝飾小物等一系列產品。

鑄鐵的鑄肌雖然讓人感覺粗獷,實則擁有精緻的表面,極其美麗。之後,該設計也出口到了中國。製作現場,人們站在泥土地面,把熾熱的鐵澆入砂型之內,在夏日里炎熱難耐。就這樣,在砂土、鐵屑、以及許多鑄模的圍繞中,誕生於火焰之中的粗礪而美麗的鑄鐵表面深深地刺激著我的審美意識。

跟曾經俘獲我心的橡膠不同,一種新的、別有一番情致的材料質感深深觸動著我。迷戀橡膠十餘年,我開始與鑄鐵打交道。

製作圓形的手握把手的,是一位年逾九十歲的老匠人。他用手中的道具將通紅的鐵板夾起來,轉瞬之間就能做成美麗的圓弧。我不知道現在這位老者是否健在,但我的這款產品恐怕是老人家的最後一件作品。

那是傳統工藝的匠人技術無法再現的、誕生於漫長歲月里的技術。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極佳的體驗。

在K inc.進行銷售時,我給這個鐵壺系列取名為IRONY。IRONY,反語,就是「反論」。因為這款產品和設計與當代設計的「白色」「純粹」「輕盈」「國際性」「未來性」幾乎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画像3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