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客家南迁资料

华人华侨分布特点

https://kknews.cc/zh-cn/culture/9pb6gel.html

1.华人华侨移民目的地的发展由近及远,以东南亚为起点,逐步扩散全球,由中等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再到欠发达国家,前者为谋生目的,次者为逃离,后者为趋利性。

2.华人华侨的移民史自古有之,其延续性历朝历代未有间断,而闽粤一直是输出地,但并非是唯一,只是因位于南部海疆,就近南下而已,未来的新移民发展或许会打破地理的隔阂,往多元化发展。

3.从民系的分布角度看,存在明显的聚居效应,如在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福建人居多,金门人青睐文莱,晋江人偏爱菲律宾;潮州人偏爱泰国;客家人和海南人多移民印度尼西亚;江门人则喜爱美洲,当然这可能基于某种历史背景引起的。

4.华人华侨的文化传承性极强,特别是闽粤两省,即使经过数代发展,依然保留有明显的文化印迹。如马六甲的娘惹文化,就留有中国文化的很多东西。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9pb6gel.html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他们是如何由中原汉人演化为汉族客家民系的呢?

客家の足取り地図

https://kknews.cc/history/8xkln4n.html

可以肯定,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的,其年代当在宋代。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徙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



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大迁徙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大迁徙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