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読書】二十歲

猶豫了許久要不要寫這篇讀書心得。
老實說,這本書並沒有帶給我以往讀胡晴舫的文字時強烈的共鳴感,如此坦白地公開評論明明很喜歡的作家有點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我發現胡晴舫的書在海外沒有任何翻譯出版,我不確定我寫在這裡有沒有意義。

如果神奇演算法讓你點開了這篇文章,希望你不會認為我寫的是負評。

胡晴舫是我最喜歡的華文作家之一。護照書衣的漫遊版《旅人》是我旅行時最常帶在身上的一本書;五年前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小說獎首獎的《群島》是近年我最喜歡的長篇小說;前幾年八旗改版重出了一整套胡晴舫的散文集,《無名者》和《城市的憂鬱》是開啟我對城市書寫的品味能力的作品;胡晴舫主編的《我台北,我街道》,一度是我在尋找論文方向時的翻了好幾遍的書。
但為什麼我覺得《二十歲》有點普通?

1980年代末,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冷戰迎來句點,民主的風起,吹到了台灣、發展最迅速的台北。而此時的台北人,遺留著外省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的碰撞、矛盾情緒與鄉愁,夾雜著社會加速進入現代,新舊交替的迷茫與追求,這一代年輕人的在地認同已經和當時執政權貴出現了分歧與斷裂,於是《二十歲》的故事,接續展開……

書介上用這段文字指出故事從1980年代末展開,寫的是某一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在政治解嚴和社會動盪的時代進入大學的青年,有衝破世代差異的勇敢與莽撞,也有青春過境後的現實與幻滅。

這是一部很大格局的小說,書中並沒有直接提到那些國際社會事件,倒是寫到了台灣的一些社會運動。即使是在同樣大時代環境出身的人都不見得會有相似的人生體悟,即使我們不自覺地被時代浪潮推動著,日常生活中那些太像新聞標題的事件對我們來說可能也不痛不癢。這可能是我在讀這本書時感覺最斷裂的部分。書裡面有很多帶有社會學眼光的人生論辯,單獨拿出來看都很有趣,但故事貼著社會在寫,不是貼著人物在寫,我覺得可能不太適合「小說」這個體裁。

胡晴舫擅長寫文化評論,用她獨到的眼光和冷靜鋒利的文筆剖析當代社會的樣貌。旅居許多國家城市的經驗,讓她筆下那些在大城市裡生活的小人物帶有深刻的說服力,讓人反思資本主義與全球化下,我們到底要用什麼眼光看待異文化。就算不是以城市為主題的小說,都能看到語言、文化、身分認同這些關鍵字穿透她的文字,形成只屬於那個故事的舞台背景。

可能就是因為《二十歲》的舞台背景搭得太好了,讓我覺故事本身有點無趣。

以月青為中心串連起來的這一群二十歲的人,有人受到性別思潮的啟蒙卻把自己弄得渾身是傷,有人挺身成為社會運動的一份子,有人走入體制成為政治幕僚,每個人都曾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曾想要改變社會,不隨流俗,但都無法阻擋世俗侵蝕人生。裡面的每一個角色,或許都是胡晴舫身邊人物的縮影或化身,這本書可能比較接近「私小說」,以至於我有點覺得,我沒辦法輕易地說我喜不喜歡。

這本書是胡晴舫獻給好友及同輩之人的十年力作。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二十歲過得這麼沉痛,彷彿卸下了整個時代的枷鎖仍留下銘印的痛。好的方面來說,如果我不是那麼有共鳴,或許代表時代已經又翻過了一個篇章?


「如果這世界不會改變,就算未來來了,一切還會是一樣。」
「如果有多重宇宙呢?如果眼下這個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還有另一個平行宇宙?」
「怎麼跳過去?」
「也許我們已身在其中。妳只要關掉這個宇宙的噪音,站在原地,不用動,就能聽見另一個宇宙。」
「我覺得很蠢。但是謝謝妳。」

p. 89-90

撇開情節不論,我倒是滿喜歡這樣的句子。
我喜歡由大量的對話堆起來的小說,沒有人跳出來說理,有點無厘頭,有點跳躍。不會出現在真實對話裡的優美文辭不會跳出來搶戲。

封面的圖片是胡晴舫的好友當年在新宿街頭塗鴉留下來的手稿。查了一下,真的有岩田倫明這個人,看起來是一位稱不上有名的創作歌手。
真有趣,這是把這篇文章發在這裡,唯一可以跟日本扯上關係的連結。


この記事が参加している募集

#読書感想文

189,937件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