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释义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

如果民众没有那种充满逻辑大道理的知识,没有明确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即使有个别自以为聪明的人也不敢胡来。做事只要不刻意行为,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天下就没有治理不了的事情。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画面,在圣者统治的国度里,圣者不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个国家有如世外桃源,没人指导,但农民按季节播种,插秧,收割。这个社会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年复一年。这时有人不安心现状,想获得更多财富,但民众因为满足于现状,不为所动。所以社会安定和祥,而统治者不需要发号施令,不需要指手画脚,这就是无为之治。

西方哲学也是这样的。认为世界本来是充满和谐和秩序的。和谐与秩序是世界的本源,当现象能完全展现这样的和谐和秩序时就是美。

世界本身是和谐的,如果刻意去追求什么,必然会破坏这种和谐。

很多人把无为解释为什么都不做,听任自然,或者是按照自然规律做事,这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后面就说了无为非不为。而无为也不是按自然规律去做,因为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既然不可言说如何按某种规律做事?即使道有客观规律的意思,这个也是无法言说的,而无法言说的话就只能是跟着感觉走。

老子思想里具有强烈的“禅”意识,尽管那时中国没有禅,即反对比较区别和分别的思维方法。因为比较,就会有对立的概念出现。如果社会本来是平衡而和谐的,因为单方面追求某种东西,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这是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

老子的无知,无欲,无为,不是一般意义的铲除知识,铲除欲望,无所事事。而是排斥用概念名称可以表达的知识,欲望和行为。也就是让人不要胡思乱想,见异思迁。

中国农业社会几千年,虽然经常有百八十年一次的改朝换代,但我们200年前的生活样式和2000年前的生活样式几乎是一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营生。而改朝换代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灵涂炭,之后还是回到老样子。社会变革时期,总是有很多人吃不上饭,又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会讲大道理的人会领导民众推翻过去的政权。这些都是因为执政者没有做到让民众吃饱饭,没有让民众满足于恬淡生活。老子不主张人有追求,这种思想是符合社会现实的。

老子不希望人们成为智者,不得不说,老子的思想是和科学精神背离的,因为科学是建立在求知欲的基础上的。老子思想具有反对语言的因素,所以中国人缺少逻辑学的发展也是传统思想使然。没有逻辑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工业革命也不会有计算机,这样看来中国文化的落后性来自老子。但是,老子看到语言背后的非语言概念的深奥,这点是西方世界无所感知的。

中国人为了进入现代文明,大量引进了外来语和新词,没有这些外来语,我们只能说古文,无法谈论任何和现代有关的事情。但反过来,西方并没有引进多少来自中国的外来语,他们不按中国语言概念思考,如何能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呢?

我们在谈论西方美学时,总是离不开优美、崇高这样的美学概念。可是中国人认为一件事物非常大气时,西方人找不到一个准确词汇去翻译,那么他们就缺少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老子阐述的观点可以和整个西方哲学抗争,一个虚,一个实,可惜老子反对语言,而非语言可表述的世界的妙处,因为玄之又玄,至今无人通晓。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