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中文書紀錄日記_5『二十歲』

 這是我兩個禮拜前才買的書,竟然已經讀完了。為什麼這麼快呢?因為我覺得它蠻好看,真的是一本讓人感動的書。感動的不僅僅是小說的內容,還有我意識到自己能看懂中文。

 昨天和同事一起吃午餐時,我提到這本小說,結果除了其中一位同事外,其他人甚至不知道這位作者的名字。我很驚訝,因為我已開始看一些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小說了。唯一知道這本書的同事拿過我的書後說「這裡用的是台語啊,難怪你看不懂。我也得念出來才能理解。」這部份是描述湯姆的媽媽來台北的情節。我一直覺得這段內容有些奇怪,但沒有想到是因為使用了台語。想不到我竟然能讀完這本書,還不知道有些部份是台語。 

 所以,現在開始寫的內容很可能有錯誤。如果發現問題,請幫我指出來。

我克服了一個學中文的階段

 四月雪,大約就是這般景色吧。
 晴空湛藍,無雲無風,校園草木碎綠,萬物逢春生長的四月天,幾株古老的流蘇樹浩浩盛開,白色花瓣漫天飛舞,宛如白雪雰雰,在褐磚文學院前憑空鋪出一片潔白的雪地。

p.10

 這是小說的開頭。我覺得她的中文很漂亮。其他語言翻譯成中文後,可能無法達到這種效果。「晴空湛藍」「無雲無風」「萬物逢春」這種成語(?)的韻律非常好。雖然文字數很少,但讀者看得到的風景卻非常豐富。僅這幾個詞就讓讀者想到「很熱很悶的氣候」「四月是流蘇樹的季節」「流蘇樹開白色花」,還能感受到「她是台大的學生」「邊聊邊走的學生們的說話聲音」「筆直生長的王棕樹整齊地排列著的樣子」

 你可能想抗議「欸,後一半跟中文沒有關係啊。」
 的確。但我覺得如果看翻譯版本,我想不到後半的這些細節。如果台灣人寫「褐磚文學院」,它就代表台大的文學院。但如果看到「褐色の煉瓦の文学館」,我感受不到同樣的景色。我非常幸福能看懂這些細節,這是只有直接讀中文才能體會到的感覺。我覺得我的閱讀能力進步了很多。

親子的聯繫比較強

 我在讀這本書時,不斷想起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不僅因為書中的主角的月青讀這本書,還有他們的年代,舞台背景(大學,戲劇相關,學生運動,沒有手機的時代感)都很相似,主角身邊的人也會死(自殺,老死,突然死都有)。這些共同點讓我注意到兩者的差別。

 其中一個明顯的差別在於親子關係。月青和父母的關係很好,故事序盤的韓國料理店和她與水吟討論的夜晚都表現出這點。而水吟會說「想見爸媽」「想回家鄉」,湯姆也和阿姨一起住。我覺得這是台灣社會的一個特色。實際上,我身邊的人也如此。在台灣,獨立並不意味著離開父母。

過度私小說的暗示

 「月青」這個名字讓我一直覺得奇怪,因為它不像台灣人的名字。直到湯姆(也不像台灣人的名字,但這是綽號)在書中說「妳不是要寫小說嗎?」(p.134)時,我才意識到,月青其實是胡晴舫本身。於是,我翻開書看封面,確認「胡晴舫」的字。原來「胡晴」的右邊兩個字正是「月青」。月青畢業後到處跑,這也是符合她的「旅居過香港,北京,上海,東京,紐約等九座城市」的經歷(折口寫的內容)。
 此外,柏林圍牆倒塌(1989),九一一襲擊事件(2001)等時代感也恰好是是1969年出生的胡晴舫二十多歲時的背景。封面也是,湯姆去東京的時畫的非常潦草的畫。雖然這不能證明小說的內容完全屬實,但有很多暗示氾濫,讓人覺得這是真實的故事,似乎在對讀者說「這是真的,很可憐吧?你們在我們的許多努力和辛苦下才建立的世界上。」

 但我覺得,如果這些都是虛構的,那就非常有趣了。封面只是為了這本書特意畫的,雖然岩田倫明的存在是真的,但他從未遇到像湯姆這樣的台灣人,周圍也沒有這些(服毒自殺的朋友,夢想成為導演的朋友)人。我們被騙了,以為這些都真實的。


 我們無法證明這個故事真的還是假的,但我覺得這並不重要,因為它本身已非常有趣。如果有人真的去證明,我反而覺得故事就不那麼有趣了。因此,如果將來我遇到岩田倫明,我不會提起這個話題。這是我們想像力的問題。湯姆,我們只需要想像力,對嗎?

活著,對我來說,就是繼續保有想像力。只要我擁有我的想像力,我就還沒有死。

p.175
封面就是這樣

書名:二十歲
作者:胡晴舫
出版者:麥田出版
初版:2024

讀完:2024.7.12.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