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給未來的遺言40

舊木制建築的改造

作品:天津傳統工藝館

年代:2014

在天津市中心附近,有一個名為「寧園」的大型公園。這裡原本是一座始建於清朝末期的植物園,1906年由袁世凱建造,是為當時代替年少的皇帝執掌皇權的慈禧太后修建的離宮。那之後,中國改為共產黨執政,寧園也成為了一座屬於市民的公園。據說,「寧園」這個名字取自諸葛孔明寫給兒子的一首詩。這個公園的設計,是我在天津的合伙人做的,從施工到管理全部由他完成。就是這位朋友找到我,請我改造一處古舊的木制結構建築。我把三棟荒廢已久、閒置不用的舊建築相連,改造成一個畫廊。這三棟建築之間的空間猶如中庭。一個是泥土庭院,另一個鋪設了地板,與室內相連。

画像2

入口的第一棟和第二棟改成了畫廊,第三棟設計成了咖啡館。我們決定,將這個畫廊用作日本的傳統工藝展館。這個提議由我提出,我從日本尋找自己喜歡的工藝品,購買下來後在這裡進行展示。從工藝品的挑選到收集,到為了它們設計陳列館,整個工作過程十分愉快。本來我做好了準備,讓這些工藝品都可以出售,但最終沒能實現,目前還處於單純展出的狀態。身為館長的我,帶著內心的遺憾,不知不覺就到了現在。

画像3

這座位於天津的日本傳統工藝館完成後,政府希望也做一個「中國傳統工藝館」。於是,我四處打聽想辦法,但收集工作十分困難。那時,在天津工作的一位意大利建築家也想設計一個意大利傳統工藝館,但也並非易事,是的,在意大利尋找傳統工藝是非常困難的。而中國,確實保留有非常優秀的傳統技術。剛巧在那個時候,中國政府開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雖然他們不稱為「傳統」,但事實上指的就是傳統技藝。然而,經過文化大革命以及為了建設共產黨社會,許多被徹底毀壞的傳統遺產幾乎都不復存在,那些技術也無人問津,技術人員的生活十分拮據。我去拜訪了專門做扇子的精美裝飾加工的技術人員和木工技術的工匠,他們因為沒有工作可做,都準備要放棄了。雖然能找到保留下來的一些技術,也屬於傳統工藝,但可能因為是為了皇帝而生產製作的美術品,所以沒能像日本的傳統工藝一樣發展為工藝品。那位意大利人回國後也四處找尋,可惜沒有找到什麼值得收集的東西。

那麼,日本的傳統工藝為何能發展到如今這般呢?為何只有日本能創造這樣一個世界呢?經過思考,我發現這個秘密可能存在於日本的江戶時代。也許,這是屬於整個世界的一個奇跡。於是,我開始查閱江戶時期的文化,過程中有了許多發現。

經過由朝廷文化逐漸過渡到武士文化的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就來到了江戶時代。所謂武士,就是地方的豪門大族。因此,農民也參與其中開始跟朝廷對抗,一步步建立起武士文化。從對朝廷的嚮往和反抗中誕生的武士文化確立後,開始呈現出嶄新的世界觀,商人開始活躍於歷史舞台,同時他們積極吸收海外文化。從由朝廷支配轉變為由武士支配,這完全就是「下克上」。農民出身的豐臣秀吉開始統治日本,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時代孕育出了紛繁多樣的文化,許多都延續到了江戶時代。千利休本是一位商人,後來開始教秀吉學習茶道。古田織部也是跟德川家康相交甚密的茶人。俵屋宗達和本阿彌光悅等人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拉開了江戶文化的帷幕。也許是因為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並不穩固,也許是因為那個時代充斥著的下克上的氛圍,在和平的江戶時期,以商人和匠人為中心的町人文化日漸繁榮。

町人文化即大眾文化,平民位於文化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文化出現了,生產供町人使用的生活用具。這大概是在其他國家不可能出現的現象吧。如今,在日本許多地方發展的傳統工藝都是江戶時代町民文化的遺產。可以以適當的價格買入,在現在生活中也能作為日用品使用,才能一直保存至今。日本的傳統工藝館之所以能夠建成,背後也有這樣的文化背景。作為日用品的傳統工藝品在意大利和中國都難以尋得,也是因為他們的傳統技術並不是為了大眾而存在的。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皇帝的文化。1949年,中國從清朝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皇帝支配的時代直接誕生了近代國家,意大利也是一樣,1946年直接從意大利王國變為了共和制國家,那時候意大利的市民社會才出現。

日本在江戶時代就已經擁有十分繁榮的町民文化。傳統文化就是大眾的文化。然後,明治時期開始了近代化進程,發展為近代國家,從江戶時代起市民社會就存在了。這一點,奇跡般地促進了日本的近代化發展。因為作為市場的市民已經成熟了。

傳統工藝也作為市民的工藝已經發展成熟,所以才能在現代完成市民工藝的產業化。也因為如此,傳統工藝館的收藏品才能找到人製作。中國雖然擁有傳統技術,但是缺失傳統工藝。中國的傳統技術是皇帝的技術,很難走向產業化。

画像1


いいなと思ったら応援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