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TMHT-002】Technics X レコードの日 / 12 位音樂家聊聊愛與黑膠的故事(上)

■ 篇名:《這是一段愛與黑膠的故事之與 12 位音樂家聊聊天》
■ 翻号:#TMHT - 002  
■ 文字總量:11609 字
■ 翻譯 / 校稿:翻到差點過世ㄉ馬克ㄕ君、愛迪生發明的是黑暗
■ 發行商:隨時可能會腰斬的翻譯組 
■ 原文出處:音楽ナタリ   
                         ❷ Technics

✦ 翻譯前的碎碎念

每年日本的「レコードの日」總有很多很棒的作品復刻發行,並透過 DJ 表演、唱片行的二手新片釋出、音樂人講座與訪談、甚至是復刻專輯附上的內頁解說與再評價,為的就是能讓新一代的樂迷朋友能接觸到這些經典作品。

不論是實體或是線上唱片行,感覺台灣近年的黑膠市場慢慢變大,身邊幾個沒在聽黑膠的朋友也陸續投入黑膠的坑。雖有不少認真耕耘以及選片品味不錯的唱片行存在,但總覺得整體環境對於黑膠的認識還是相對貧乏,像是購入黑膠的誘因仍停留在「唱片封面的蒐藏」或是「黑膠能發出滋滋滋的炒豆聲」;對黑膠聲音的渴求也陷入購買高級音響的迷思,再加上近年來 RSD 等唱片行活動在全世界盛行,但在台灣卻僅有零星店家參與響應。

其實也不是抱著如此悲觀的態度看待台灣的黑膠市場,只是期盼能夠有多一點的討論或是音樂相關人士能夠分享其知識,而翻譯組進行這篇彷彿攀爬玉山等級的作業,也僅是希望透過這些音樂人的視野,讓大家敞開心胸地去感受黑膠(音樂)的美好。

這篇邀請了 AAAMYYY、石塚淳、須田洋次郎、曾我部惠一、STUTS、カジヒデキ、原田郁子、テンテンコ、田島貴男、福富優樹等音樂人、以及漫畫家江口寿史、模特兒仁村紗和(今年演出新版〈Plastic Love〉MV 的女主角)共 12 位,一談他們對音樂與黑膠的喜愛。

本篇知識量爆棚,請慢慢享用。


✐ 翻譯史大斗


在每年的 11 月 3 日舉辦的黑膠唱片祭典「レコードの日」,由日本的黑膠生產大廠「東洋化成」主辦,並由松下電器旗下音響品牌「Technics」共同協辦,網羅了全國各地的唱片行,並釋出眾多音樂家的黑膠作品。

為紀念今年為期兩天的レコードの日(11 月 3 日、11 月 27 日),將由音楽ナタリー與 12 位熱愛黑膠的名人進行對談,聽他們講述與黑膠唱片的故事篇章,並推薦喜歡的作品。


■ 石塚淳(台風クラブ的主唱、吉他)​

❏ 第一次入手的黑膠作品是?​

● Carol(キャロル) - 《ゴールデン・ヒッツ》​

Carol(キャロル) - 《ゴールデン・ヒッツ》​(1974)

我在國中的時候,深夜聽著電台播放著 Guitar Wolf(ギターウルフ )的セイジ桑介紹:「從 Intro 開始就帥到炸的曲子」,緊接著就播放起 Carol 的〈ファンキー・モンキー・ベイビー〉

當時有種「應該要聽聽以前樂團唱片」的直覺,在那之後,我在 15 歲的生日那天,於大阪日本橋的電器行裡買了一台攜帶型的黑膠唱盤。在前往南海なんば車站的回家路上,看到一間叫做「NAKA(ナカレコ)*註 ¹」的唱片行,進去之後,在「日本搖滾區」的「か行」架上,幸運地找到了 Carol 的唱片。

註 ¹:NAKA(ナカレコ),位居大阪難波的唱片行。

在深夜電台偶然聽到的音樂,他們的唱片原來真的存在於歷史上阿!這種感動以及唱片散發出來的靈光,我都感受到了。​

對小孩子的認知來說「CD 專輯是 3000 日圓」,二手黑膠則相對便宜,且和光線明亮的 CD 店鋪有著不同的氣味。邂逅於架上堆滿老舊黑膠的昏暗唱片行裡,有種只有我自己發現不得了的秘密氣氛。​

15 歲當時雖擁有著 OasisTHEE MICHELLE GUN ELEPHANTHigh-Lows(ハイロウズ)等兩三張專輯,卻又在 CD 店購買新專輯時,開啟了聆聽完全不同音樂類型的方法,那是一種非常值得誇耀的心情。即便是過了 20 年後的現在,仍能感受到在唱片行裡,挖掘到自己想要的唱片瞬間的那種感動。​


❍ 黑膠唱片的魅力所在

對應現在聽音樂的方式多為串流訂閱,不論是 CD 或是黑膠唱片都被放置在物質文明中,我認為當中黑膠唱片則更貼近真實。黑膠唱片啊,從唱針落下時發出「噗呲」音開始,連同第一首歌播放中間的無音部分,感覺就像是整張唱片Intro 裡的 Intro,真的會超期待的。

❝ 黑膠播放的雜音,對我而言就像是興奮劑一般的作用 ❞

唱針摩擦音軌,接著產生音樂,我覺得這樣不可思議的結構,應該會鬼使神差地賦予聽眾良好的影響吧。

相對的 CD 就像被播放機吃掉一樣,總覺得有點平淡無奇呢。當然我知道這並不能作為音樂好壞的評斷,但只要聽到喜歡的音樂,就會希望它是黑膠,希望可以用黑膠唱片的形式聽它。

雖然自己是比較喜歡黑膠啦,基於它不能跳曲也不能隨機播放的特性去選唱片,從開始播放的那 3、40 分鐘,當時間都圍繞著那張唱片流動之際,我總覺得「好奢侈 R~」。

❏ 必聽的三張黑膠

Travis Wammack ‒ 《Scr-Scr-Scratchy!》

這個夏天在「Coconuts Disk 吉祥寺店」(*註 ²)購入的一張唱片。

高中時期買的 60 年代 Garage 黑膠合輯《ARE YOU EXCITED ?》裡,收錄了 Travis Wammack 的兩首歌,自從被他在裡面的超狂演奏電到以來,一直把他的名字刻在心裡。因為刻得太深了,甚至還收了 70 年代跟他同名同姓(不,說不定就是本人)使用 Laid-back 技巧的創作歌手的作品。

Travis 於 60 年代的曼非斯製作的作品集,超狂演奏(也有聖歌般的歌曲)整整 13 首歌,超讚的啊!

註 ²:Coconuts Disk(ココナッツディスク)吉祥寺店,位居東京吉祥寺的唱片行,主要販售柴田聡子、ミツメ、カネコアヤノ 等日本獨立音樂。

浅川マキ - 《ライブ夜》

在尾道市的「尾道レコード」(*註 ³)收穫的一張專輯。

我也受到某個傳聞的影響,據說就算用 CD 聽歌變成理所當然,マキ桑卻不這麼認為,所以我一直在尋找浅川マキ桑的黑膠,一點一點地收集。

該專輯在 1977 年於京都大學西部講堂現場錄制。這是一張能感受冬日西部講堂的冷洌;四處閃爍的暖爐橘燈;也聞到木頭和灰燼餘味的超級名作。不論演奏、MC 或是觀眾的掌聲,全部都結合成同一個「夜」。就算我同時也擁有這張專輯的 CD,應該還是只會聽黑膠吧。

註 ³:尾道レコード,位居廣島縣尾道市的唱片行。

とし太郎&リバーサイド - 《ジェーンがかわいそう》

這張是我收到的禮物,7 吋的單曲盤。

キングジョー桑的 DJ 演出裡的高潮超殺神曲。想不到那位大名鼎鼎的曾我部惠一桑也在廣播裡面播過這首歌。簡而言之就是 Rare groove,在所有珍貴名盤再發售的歷史脈絡中佔有一席之地,無論 A 面、B 面,歌曲和演奏都超讚。

該專輯不做 CD 或串流,只有黑膠存在於世上。環視「所有被音源化的音樂」,依然只保有黑膠在市面上流通這樣巨大的存在,不難想像當時黑膠當道的時間有多長。「好音樂或必聽專輯應該都出 CD 或串流了吧」,我認為如果抱持這種想法的話真的很牙敗喔!

❍ 對 Technics 產品的印象

特別是「SL-1200」系列,外貌樸實、材質紮實,給人夢幻逸品的印象。極少次被要請去當 DJ 的時候,如果會場有「SL-1200」系列的話,會覺得「喔喔~不錯唷」。

雖然是在自產自銷,但今年夏天在我自主企劃的活動中,會場播放的 BGM「前輩特調」,是我做的兩小時黑膠 MIX。(會上傳到 Mixcloud 喔!)

石塚淳自主製作的《先輩ブレンド R3.夏》Mix 音源

我家只有一台播放器,在換唱片那段沒音樂的空檔只能用自己內心的熱情去填補(泣),最後只好用電腦來串連歌曲。如果我能用兩台播放機,加一台混音機一口氣搞起來的話,就算節奏錯了也好,也錯失切入點也罷,這樣玩一定更有趣,總有一天我想我會試試看的!

過去「SL-1200」曾一度宣布結束生產,雖然當時很想搶購,但礙於沒錢不得不放棄,最終盼得復活真的很令人高興。雖然把兩台擺在一起可能還是很久之後的事,但作為令人憧憬的存在,也繼續坐鎮下去吧!

❏  想用 Technics 唱盤聽的黑膠唱片是?

曾我部惠一 - 〈サマー・シンフォニー〉(12 吋單曲版本)

這是一首連 MV 也超棒的曲子。在 MV 開場畫面裡,呈現了黑膠材質(聚乙烯)的軟韌與溫度;同時表現出唱針讀取黑膠時的硬度與冰冷,並將精密壓製而成的黑膠與持有厚重唱盤的戀物精神狀態混雜在一起。​


■ AAAMYYY​

❏  第一次入手的黑膠作品是?​​

 Thundercat - 《Drunk》(2017)

購買 CD 的機會明顯變少,反倒開始購買聆聽用的新品唱片在家聆聽。購買黑膠唱片是則在大阪的「FLAKE RECORDS(*註 ⁴)」買了《Drunk》後養成的。​

註 ⁴:FLAKE RECORDS,位居大阪南堀江的唱片行。

❍ 黑膠唱片的魅力所在

❝ 唱針落下時的感覺,以及把唱盤翻面時的觸感,都令人著實感受到手中的溫度。從挖掘父親 40 年前組建樂團的黑膠開始,唱針落下所發出的聲音,就像時間倒流般的感動 ❞


❏  必聽的三張黑膠

  Oneohtrix Point Never - 《Age of》

充滿細膩的音效,飽滿的模擬合成器,加上弦樂的聲音和整體氛圍,用黑膠聽的時候全部都融合為一體!

HANS ZIMMER & BENJAMIN WALLFISCH - 《銀翼殺手 2049 (Blade Runner 2049 / 原聲帶)

整張充滿 Vintage 的模擬合成器 x 管弦樂隊 x 黑膠唱片的加乘作用。

美空雲雀 - 《ひばりとシャープ》

剛導入立體聲錄音技術的當時,用現場演奏一次性錄製的專輯,就算已經是數位化的時代,還是想用黑膠來聽。

 

❍ 對 Technics 產品的印象

高保真且絕對值得信賴的音響設備製造商,想用最高音質聽的黑膠的話就會選Technics。

❏ 想用 Technics 唱盤聽的黑膠唱片是?​

Susumu Yokota(横田進) - 《Acid Mt. Fuji》(2018)


■ 江口寿史​

❏ 第一次入手的黑膠作品是?​​

Simon & Garfunkel  - 《El Cóndor Pasa》

國中時期,星期日的早晨窩在棉被裡開心地聽著熱門金曲的電台節目,那個節目叫什麼來著的。一開始播放西洋音樂精選,然後再播放日本音樂精選,大約是在 1970 年左右的事了。​

當時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了人生第一張在電台節目裡聽到的 Simon & Garfunkel《El Cóndor Pasa》單曲黑膠,B 面的〈So Long, Frank Lloyd Wright〉(獻給建築師 Frank Lloyd Wright 的曲子),比起 A 面我更喜歡這首。之後我買了專輯版本,那是我第一次入手的黑膠專輯。買唱片這種像是大人的行為,好像還不錯啊~

❍ 黑膠唱片的魅力所在

我聽音樂的時間通常都是在工作中,但是畫畫的時候不會選擇聽黑膠,一面聽完後又不得不翻面,沾了灰塵不擦掉也不行,播完了又得思考下一張要聽什麼⋯困在這樣麻煩事的迴圈裡,會無法專心工作。

所以需要專注於工作的時候,我會隨意地用 iTunes 之類的串流,閒暇之餘才會有「不如邊喝酒邊聽黑膠吧」的想法。

❝ 剛剛說的那些「麻煩事的迴圈」全部都會變成愉快的要素喔。不論是唱針的雜音或甚至跳針,都是非常充實的時刻。感覺如同閱讀紙本書,從咖啡豆開始研磨沖泡這類的事 ❞

現今所有都產業都朝著不浪費、提高效率的方向努力邁進,在這當中如何將「沒用的事物」的豐富性移留下來則將成為一大課題。


❏  必聽的黑膠作品

大滝詠一 - 《NIAGARA MOON》

Ben Watt - 《North Marine Drive》

Sonic Youth - 《Goo》

❹ Jorge Santana - 《JORGE SANTANA》

❺ Astrud Gilberto - 《The Essential Astrud Gilberto》

❝ 光是唱片封面就足以提升房間的整體印象。這麼平易近人的藝術也是黑膠的魅力所在 ❝

❍ 對 Technics 產品的印象

雖然我的黑膠唱盤是 40 年前就在使用的他社產品,但在工作場域也逐漸想著聽黑膠,便購入了二手的 Technics「SL-1200MK5」,但單純只是喜歡它超生火的外型,而不是機能這類的原因。它的設計可說是相當日本風呢。只保留必要的機能和最低限度的設計,在眾多五花八門的日本製品中,出類拔萃、嚴謹的形象相當出色。

當然我理解硬體方面的音色差異,也可能是取決於我自己使用的系統,或許也是因為不曾聽過用幾百萬、幾千萬元的機器播放出「最高級的聲音」,但音樂的本質很重要。我覺得自己對混音的好壞沒興趣,也許是我沒有一副能分辨差異的耳朵吧。


■ カジヒデキ​

❏ 第一次入手的黑膠作品是?

ABBA - 《Chiquitita》(日本盤單曲)​

這首曲子的部分營利會捐贈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母親說:「這張唱片很棒喔,買這個比較好喲」,於是就被說服入手了這張唱片。​

❍ 黑膠唱片的魅力所在

以我的年齡來說,黑膠並不是特別的,從我出生開始就如同日常生活般存在的東西。20 幾歲的時候就一邊在唱片行打工一邊從事著音樂活動,一直都很喜歡黑膠唱片,那個感覺至今都未曾改變。

❝ 説起黑膠的魅力,就是把針放到一片圓形的物體,就能發出美妙的聲音這樣如同魔法般的東西。唱片封面是由音樂和美術交織而成的綜合藝術,也是黑膠的魅力所在 ❞

關於黑膠我有太多太多回憶了!1991 年的夏天,第一次和朋友去英國倫敦旅遊的時候,不是去任何觀光景點,而是一頭栽進黑膠唱片行的巡禮。當時我對黑膠的愛達到最高峰,在倫敦的一個月大概買了 500 張黑膠吧。我居然想把那 500 張當成普通行李帶上飛機,想當然重量和大小都 Over 了。超重的收費真的也不是普通的便宜,結局就是慌慌張張的跑去機場的郵局買紙箱集運送回日本。在那之後每次去國外旅行的時候都會特別在意重量的事,看見了想要的黑膠還是會忍不住出手,還是經歷了不少次的困難呢。

❏ 必聽的三張黑膠

  Roger Nichols & The Small Circle Of Friends - 《Roger Nichols & The Small Circle Of Friends》

屬於黑膠時期的 60 年代作品,還是用黑膠聽起來最適合。

說起如何認識被稱之為隱藏版名盤的該作品,80 年代末期走向 CD 化時,在中古唱片行用相較便宜的價錢,收穫了當時價格大概 1 萬日圓以上的這張唱片,那份感動真的難以言喻!它就是我對黑膠唱片深深著迷的契機作品之一。

The Smiths - 《The Queen Is Dead》

黑膠有 A、B 面之分,其歌曲的排序相當重要。這張專輯就是歌曲排序界的佼佼者,可謂名盤中的名盤。

The Smiths 的專輯封面也都從不馬虎,每張封面的統一感,不管是正規專輯、12 吋單曲或是 7 吋單曲,都讓人想全部擁有耶!讓我體會黑膠唱片的美好所在的就是 The Smiths。

Belle and Sebastian - 《The Boy With The Arab Strap》

1998 年發行當時,他們被所有的獨立樂迷奉為神祇一般的存在。如此細膩,彷彿能聽見呼吸聲般,絕對會想用黑膠唱片來聽的一張作品。

此張作為第三張專輯的發行日當天,我正在他們位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的家鄉,去看 Cornelius 的表演。這張黑膠是在 The PastelsSteve(aka 我的神)當時工作的唱片行入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回憶。

❍ 對 Technics 產品的印象

20 幾歲的時候正是夜店文化和 DJ 文化的快速發展期,大量購買黑膠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想在夜店做自己的企劃活動,每個人都想靠著 DJ 展露頭角,家中也都會常備兩台唱盤和混音機。

提到黑膠唱盤,腦中浮現的就是 Technics 的「SL-1200」,我現在也是用這一台。Technics 的產品精緻且正確性高。也擁有簡單卻美麗的設計印象。

❏ 想用 Technics 唱盤聽的黑膠唱片是?​

カジヒデキ - 《ミニスカート》​(1997)

1997 年發行至今 25 年,首次以黑膠形式登場於這次的「レコードの日」

當時在瑞典的「TAMBOURINE STUDIOS」錄音室,用 16 軌的錄音介面錄製而成的復古聲響,溫暖而深厚的黑膠版本,想用名機「SL-1200 G」來聽看看。​


■ STUTS​


❏ 第一次入手的黑膠作品是?​​

Gang Starr - 《Jazz Thing》​

A Tribe Called Quest - 《Award Tour》

LAMP EYE - 《下剋上》​

記得是在高一暑假到名古屋的「バナナレコード」(*註 ⁵)買了這三張黑膠。一開始入手唱盤時,還興奮地模仿了 DJ 的刮盤動作。​

註 ⁵:バナナレコード,以名古屋為中心的連鎖唱片行。

❍ 黑膠唱片的魅力所在

黑膠有著數位音樂無法呈現的深度和溫度,用黑膠唱片聽的音質飽滿程度會讓人很感動,再度感受到黑膠的美好之處。唸高中的時候在唱片行店員那兒學到很多,當時買的唱片現在也偶爾會拿出來聽。

❏ 必聽的三張黑膠

Eddie Russ - 《See The Light》

高中時期被唱片行推薦購入的一張。從那時候開始聽到現在,還是非常動人的一張專輯。用黑膠聽比數位更能激盪我心中的火花。

Weldon Irvine - 《The Sisters》

稍微深沉的混音,黑膠唱片更能加深該專輯的溫度和深度,超棒。

The Beatnuts - 《Props Over Here》

久久用黑膠聽一次,那個飽滿的鼓點和 Bass 讓我超興奮的。果然以前的 Hip-Hop 還是用黑膠聽更能展現出音質。

❍ 對 Technics 產品的印象

因為高中時期開始就一直都是用 Technics的「SL-1200 MK5」,所以不論 DJ 或聽歌,第一個就是想到 Technics。

❏ 想用 Technics 唱盤聽的黑膠唱片是?​

  Little Simz - 《Sometimes I Might Be Introvert》​

H.E.R. - 《Back of My Mind》

Sam Gendel & Sam Wilkes - 《Music For Saxofone & Bass Guitar》

● Janet Kay - 《You Bring The Sun Out》​

 


■ 須田洋次郎(ミツメ 的鼓手)

❏ 第一次入手的黑膠作品是?​​

● Ariel Pink's Haunted Graffiti - 《FF>>》​

當時在「渋谷O-nest」看了 Ariel Pink's Haunted Graffiti 的來日演出,我記得是在販賣周邊商品處首次購入了《FF>>》這張黑膠唱片。非常精采的現場表演,看了相當感動,於是鼓起勇氣向團員們索取簽名,團員們也很爽快的答應了。但 Ariel Pink 本人卻以一種怪異的表情單手拿著啤酒罐,流露出非常麻煩的神情然後簽了名。那瞬間我感到不知所措,但同時內心又殘留著剛剛舞台上振奮人心的美好演出,Ariel Pink 如此不矯作的真實樣貌在我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 黑膠唱片的魅力所在

隨著播放的環境或是針壓的調整,聽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太隨性的使用方式也會讓唱片受傷變得無法播放。需要花點心思的地方,或者是各種因素的發展性,這部分我覺得特別有趣。

❝ 然而不論是在金錢方面、收納空間方面,都會變成購買新黑膠的煩惱。購買每張黑膠當下發生的事,或是當時查的資料,很多關於黑膠的深刻記憶都留在自己心上 ❞

❏ 必聽的三張黑膠

Panbers - 《Volume 1》

第一次的海外巡演時買的印尼唱片,本該是 1970 年代認真的迷幻搖滾,卻在當中參雜近乎搞笑的歌詞和合音;封面也是有種分不清到底是認真的,還是在胡鬧的氛圍,給我的衝擊就如同唱片的大小。

Milk 'N' Cookies - 《Milk 'N' Cookies》

這張也是抓不到它到底是認真的,還是在瞎鬧。就是有這樣獨特可愛魅力存在的作品。對我而言「用黑膠聽的音樂 = 在家聽的音樂」,不經意就引人發笑的音樂,說不定已經變成我購入唱片的評斷標準了。

❸ Michael Hurley - 《Back Home With Drifting Woods》

幾年前發售的 1960 年 Acid folk 的發掘盤。根據畫家 aka 歌手本人說(據說),他也非常喜歡這張專輯封面,如果把封面放在唱盤上,慢慢地欣賞這張專輯會有幸福的感覺。

❍ 對 Technics 產品的印象

平常在家聽唱片的時候就是用 Technics 的「SL-1200 MK3」,有段時間想嘗試 DJ,就放了兩台反覆練習。果然說到 DJ 就屬 Technics,我也相當欣賞它的線條明確和粗糙的外表。

❍ 想用 Technics 唱盤聽的黑膠唱片是?​

由於現在「SL-1200 G」的安定轉速以及減少震動成為機種的特性,目前雖想不到具體想聽的專輯名稱,但很想試聽看看那些會因細微擦傷而跳針的老唱片。​


下篇請往這>>>>>>>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