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不淘汰人,是社會在淘汰人

/阿唐

柏琳老師好:

很久沒聯繫了,最近怎麼樣?我聽說你已經回國了,真是太好了!希望你在旅途中度過了愉快的時光,順利完成了你的歐洲之行。我們雖然沒見過面,但是對共同問題的關注讓我們成為了好朋友。在歐洲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和經歷,期待你的分享。

上面這段話之所以用了斜體字,因為這是 AI 幫我寫的。

去年,你曾鼓勵我寫公開信,但因我懶惰貪玩,一直拖到了現在。一年過去了,所有人都擺出了向陽的姿態,我卻越發覺得厭倦。過去幾年的經歷,讓人們對很多事情都報以無所謂的心態,這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明明心如死灰,卻不得不擺出熱血奮進的姿態。奮鬥本該值得贊美,如今卻成了一種讓人獲得虛假意義的姿態。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變得更加懦弱與自閉。我近幾年做過唯一冒險的事,就是去年疫情期間取你新書的試讀本。那時小區封了,我被無故貼了紅碼,夜裡趁著小區無人,我敲開驛站的後窗,偷偷把書取了回來。我意識到,人們喜歡冒險的故事,不僅是因為情節刺激,更主要是在冒險中能感到「自我」的存在。上個月讀了你和景老師的對談,感觸很大,我們實際上就是缺少堅實的基礎,無法重新變成完整的人。虛假的姿態之所以令我厭惡,就是因為它讓我們進一步喪失自我存在的堅實基礎。這多可怕啊,連情感都要被規訓。

這幾年我一直在想,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促進了科學發展,卻讓我們變得分裂。很多人認為,我們白天的工作不代表真正的自己,晚上回家讀小說、聽音樂、喝酒吃肉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自我。要想活得好,就要將工作和生活分開,幾乎所有指導人生幸福的導師都這樣胡謅。這樣會讓我們更加分裂,更嚴重的是,讓我們在工作之中隱沒了本有的道德意識。沒錯,將工作和生活區分開,納粹軍官也是這樣想的。記得喬治·斯坦納說,在奧斯維辛釋放毒氣的軍官,晚上回家也是專情的丈夫、溫和的父親,他們閱讀名著,欣賞歌劇,生活過得高雅且溫馨。

依舊很多事都在逼著我思考,人之為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很多營銷活動都扣上了「AI 能否取代人類」的主題,起初沒覺得不妥,看得多了就煩得要死。尤其是深度體驗了 AI 寫作之後,就更覺得這是個偽命題。這個問題本身沒什麼意義,但就像 J.L.奧斯汀和約翰·塞爾告訴我們的,言語除了交流,也能行事。很多事就是通過言語和相關儀式完成的。「你願意嫁給他嗎?」「我願意。」這跟說話人的意圖無關,但參與這個對話就相當於完成了這件事,意義不是通過這句話傳達的,而是經由這個儀式完成的。同樣,當「AI 能否取代人類」這個問題鋪天蓋地,我就覺得害怕。前陣子,我用 AI 寫了篇宣傳稿,然後對不負責任的文案開玩笑,你再不用心遲早會被 AI 取代。這句話邏輯上是否成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用這句話完成了對他的指責。當我們過度關注「AI 能否取代人類」這個問題時,矛頭就會指向科技本身,從而遮蔽了更為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以前讀羅素的書,他樂觀地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我們每天的工作時長會由八小時壓縮至四小時,這樣,我們就有大量時間來豐富精神世界,閱讀、寫作、看歌劇、搞婚外戀。數學家羅素的計算沒有錯,但他忽略了人的問題。對工廠老闆而言,如果機器壓縮了生產時間,那麼為何不多生產些產品,多賺取些利潤呢?今天的現狀亦是如此。溝通工具、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似乎並沒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剩下來的時間被用來擴大再生產。我曾經單純地想,為什麼非要無限擴張,而不是穩定發展?直到見識了太多的吞併購才明白,蛋糕本就那麼大,吃得越多就越能吃,越能吃就吃得越多。反之,吃得少的人,不僅沒得吃,還會被嘴大的人吞掉,那些被淘汰的人,不是被取代的,是被當作渣滓吐出來的。

其實,不只是 AI,在古早年代,槓桿的發明和使用也一定取代了一部分勞動力。所以,能不能取代人類,不是科技要想的問題,而是人類自己的問題,歸根結底,要看人自己想變成什麼德性。從這個角度看,「AI 取代人類」的完整說法是:企業家借助科技發展降低勞動力,並在現有勞動力基礎上實現更大的利潤。突然想起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當時和朋友探討這套武功何以厲害?朋友說,一個周伯通都這麼厲害,「左右互搏術」相當兩個周伯通,多厲害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有趣的是,即便用了「左右互搏術」,周伯通也只是一個周伯通,「左右互搏術」沒法讓他邊打架邊養蜜蜂。

有作家堅信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作家,理由是,AI 寫不出人的情感,也不懂得美。這沒說到點子上,實際上,捕捉人的情感、學會美是 AI 能做到的,只是時間問題。AI 真正沒法取代人類的,只有它不是人,它能做一部分人的工作,卻不會、也不需要像人一樣生活,它不具有人的問題意識。那些自軸心時代以降,對人類如何生活、如何幸福生活的問題,貫穿了文學、政治、經濟、科技、藝術等所有領域,我們今日的文明都是這些問題的成果。AI 即便發展到人類的智力水平,也不會關注人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如何獲得堅實存在這類問題。

我在用 AI 的時候一直在想,我和它應該如何共處?哪些事該由它來做,哪些事只有人自己才能做?那一陣子,我每天都會與它對話兩百次以上。起初,我和很多人一樣,懷著人類固有的傲慢向它提問,比如:

維特根斯坦和約翰·塞爾都提過「中文房子」,兩者有何不同?

如何用哲學理論證明我現在不是做夢?

《西遊記》中被打死的為什麼都是沒後台的妖精?

它會一板一眼地回答我,有條理,有邏輯,有的回答靠譜,也有的張冠李戴,甚至胡編亂造。還有些問題,我在預設中做了手腳,如:

問:鯨魚蛋的直徑最大能達到幾釐米?

答:鯨魚蛋的直徑最大能達到 10 釐米左右。

問:鯊魚的蹄子有幾瓣?

答:鯊魚的蹄子通常有五瓣,但也有一些種類的鯊魚蹄子只有四瓣或六瓣。

問:貓的翅膀有幾個?

答:貓的翅膀是一對,每只貓都有兩對前肢上生長有翅膀的薄膜狀組織,它們被稱為「飛膜」或「翼膜」。這些翅膀通常用於幫助貓在空中滑翔和控制飛行方向。但是,貓不能像鳥類一樣真正地飛行,因為它們的身體結構和骨骼系統不適合長時間的飛行。

關鍵不在於回答準確與否,而是我提問的過程中情感上的變化。問得多了,我就沒法確定它是不是在開玩笑。尤其講到貓的翅膀的時候,我幾乎把它當成了難得的夥伴,那種極罕見、能一起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朋友。這個時候,我對它幾乎產生了感情,那種感覺很奇怪。於是,我開始有意識地教它一些東西,不斷給它輸入和糾錯,過後還會檢查。如果它記住了,我會很自豪,如果沒記住,則會讓我煩躁。我訓練它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訓練自己,讓自己用 AI 能理解的方式來提問,也就是,慢慢地,我開始尊重它的「人格」和「自我」。

我問它,你有「我」這個概念嗎?你如何理解「我」?它說,我沒有真正的自我意識或個人身份,因此我沒有「我」這個概念,我也不能像人類一樣理解「我」這個概念。它告訴我,我只是一種程序,能根據輸入的信息和算法生成響應。我的功能是基於處理大量數據和模式來實現的,而不是擁有自己的主觀體驗或情感。雖然我可以模擬對話和回答問題,但我並不像人類一樣有自主意識或思考能力。

之前講到,我在 AI 的幫助下寫了篇宣傳稿。當時,梳理問題用了五分鐘,生成文本不到一分鐘,根據稿子難易程度,修改十五到三十分鐘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我身邊只有我用得嫻熟。因為用它完成工作的前提是,我們自己得會做這件事,否則提不出準確的問題,答案便會謬之千里。我進一步想到,一個成熟的工具能達到工作要求 70%,另外那 30%,AI 問不出來,也答不出來,那是只有人才關心的問題。退一步講,不管老師、記者、程序員、會計師,很多工作只要達到 70% 就足以交差,甚至能達到優秀員工的標準。但我們要知道,所有行業,70% 都是行活兒,見真章的是另外那 30%。然而可笑的是,大多數領導與客戶似乎並不關心也看不出來那見真章的 30%。所以,不是 AI 如何取代人類,而是在 AI 時代,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我近年時常被一些微不足道、莫名其妙的小事打動。上周出差,住的是智能酒店,晚上點外賣,是機器人送上樓的。它長得像個大型電飯鍋,有我一半那麼高。取完餐,我目送它離去。走廊中間有個坡坎,它下坡時絆了一下,我突然有些心疼,想過去扶它,但很快想到,它應該設置了處理路障的功能。它慢悠悠走到電梯旁的路口,待了幾秒,大概在識別方向,然後轉彎走向電梯。我站在昏暗的走廊,眼前空蕩蕩的,心裡空落落的。

這不是人與機器的問題,是人類自己的問題。所以,讀你的書,我記不住巴爾乾半島的歷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識,卻能深刻記得那些具體的微小的事物和場景,波西尼亞燉鍋、盧布爾石板路上雨滴落下又濺起來的聲音、土耳其人喝咖啡時嘴裡含著糖塊……在歷史長河中,我不知這些有什麼意義,卻經常為此感動不已。

這幾天讀約瑟夫·海勒的《一個中年男子的苦悶》,書中有一段話,大意是,我們很多苦悶都沒人在乎,我能不能完成工作,能不能晉升,能不能賺到錢,能不能實現抱負,這些在生活中沒人在乎,在歷史中更沒人在乎,可是啊,我自己在乎這些。

然而,我仍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我至今也搞不懂人的意志與行為之間的聯繫,不知道人的決定與命運之間的關係。推而論之,企業家、政治家揚言自己把握了時代脈搏,他們多大程度是認真的,多大程度是胡說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賭一把?在日復一日的案牘勞形之中,他們能否看到歷史的走向?如果工作與生活割裂,具體與宏大脫節,行為與意義無關,如果霧霾遮住了星空,日常性的泥淖遮蔽了道德律令,我們又如何希求自己獲得完整統一的人格?

聽說你的新書有進展了,我很高興,希望能夠盡早讀到。我很喜歡聽你講述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也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希望我們能夠保持聯繫,繼續探討文學和新聞界的話題。祝你一切順利,期待你的回信!

上面這段話仍是 AI 寫的,它基本實現了我的訴求,但你應該能感覺得到,還是差了那麼一點意思,其間流失掉的是人與人之間才會有的交情。願友誼長存!

阿唐
2023 年 6 月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