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癸卯八月十四:电车难题之儒学版本

今天和群友聊天,又聊到了经典的思想实验之电车难题。主题是说假如把这个问题放到中国背景下,儒学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引来了一串争论。

我觉得这个区别主要是在于,谁能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对是错的问题。电车难题总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个独立自己之外的准则,对个人行动进行道德判断,可能是上帝,可能是什么抽象的准则,人需要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种道德标准。电车难题的难度大概就在这里,人不能知道哪种行为更符合这种客观的准则,因此陷入了道德困境。

在儒学体系下,我更熟悉的是心学的说法。以心学的角度观之,不存在外在于个体之外的道德准则。心能认识到一个行为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因此也就是价值判断的源泉。人既然有能知善知恶的能力,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人的行为完全从本心出发,也就是从良知出发,因此自然而然就是知行合一的。只有有私欲干扰之后,才会打破知和行的统一,产生各种各样偏离的行为。

那把这个理论推广到电车难题其实也很简单了,自我本心是道德判断的根源,那不管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私利干涉,那这个行为就是发自本心的,也就是符合良知的。只要这个行为是来自本心的,那就是正确的,没有外在的客观标准能判断。即使你日后会感觉后悔或者难过,那这种心理的产生同样也是发自良知的,和当初的行动不矛盾。

话说回来,我毕竟不是专业搞中哲的嘛,了解也很少,不过心学把道德判断放在个人本心那里实在是非常符合我的个人爱好。这个就像佛教里说的如来藏或者佛性一样,成佛的根源在个人自己,同样的,做好人乃至圣人的根源也是自己的心。只是各种各样的私人欲望阻碍了这一点。在现代,这种欲望已不只是物质或者权力上的了,孩子们有被认可的欲望,有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欲望,这样的欲望比旧儒学旧佛学那个年代的欲望要更加抽象,也就更加危险。金钱遮蔽良知时,人能有这个主动的意识,但如果是这些更抽象的欲望呢?恐怕很难会意识到,这同样是遮蔽了自己本心的东西吧。很多灾难性的事情就因此产生了。

所以回到承认性善论的儒学,对于互联网时代修身养性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承认自己的善良也是一种满足被承认的欲望,也可以让人面对选择时更加清醒。而且,心学和性善论实在是太温柔了啊。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