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夏至前

所謂夏至,是一年裡日照最長的一日。

用日文來說就是:

「この日が一年のうちで最も昼の時間が長い」。

2020年的夏至是6月21日,今天是6月20日,夏至前。

我和辦活動的小夥伴Max,久違地面對面相約吃飯。

最後一次實際見面,已是一月時我們舉辦的易用性測試工作坊。

轉眼,六月末,夏天來了。

--

東京總算是解除緊急事態,

每天雖還是有十幾個零星的感染發生,

但彼此都受夠天天視訊的生活,

找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例如:

他生日在六月、我六月滿一年的東京生活、該討論實體活動內容...

總之今天我們約在池袋附近,

一家寧靜的古民家咖啡廳,大聊特聊近況。

画像3

由於咖啡廳離我的住處很近,所以我先到了,

一坐下來,綁著短馬尾的清秀男服務生,

端了水過來,放下兩個玻璃杯後,他問:

「元気ですか?」

中文的意思是「你好嗎?」

我是第三次來這家隱身在花園裡的咖啡廳,

カフェ『藤香想』

對方多少也認得我了,他的一句問候,

害我當下好想去Google map上面給個評價5分。

是否一個人在異國生活,容易被小事感動呢?

「お陰様で、元気です。ここに来られてうれしいです」

我回說「托您的福,我很好,總算能來這很開心。」

戴著口罩的他,點點頭離開。

--

十分鐘後,Max準時12:00出現在門口。

我們聊工作、聊生活、聊未來,

「我最近搬家了,陽台能眺望多摩川呢」他說。

「真巧,我七月底也要搬家到西大井車站附近」

「誒~ 真的假的,那邊離我一站誒!」

我們大笑,哪來的默契,

那以後討論活動豈不是超方便的。(雖然線上討論也是可以)

--

「新家如何?還習慣嗎?」我問。

Max得意地秀出房間的照片,

認真佈置的辦公桌、三人座的灰色沙發,都是他自己去Ikea買來組裝的。

牆上還掛了兩幅Keep calm Carry on海報,

我大笑說「你又不是英國人。」

「不行嗎?我喜歡啊」他抗議。

Max是澳洲人,25歲,我把他當弟弟照顧。

不過,「弟弟」這種說法似乎有點自大,

小小年紀來到日本求學,在日本生活將近9年,日文流利,

他才是算我的大前輩吧?

--

「那最近過得好嗎?」我繼續話題。

「我發現自己會設下一個目標去努力,但是達成後的成就感僅僅一瞬間,自己又好像失去方向。」他回。

「例如這次搬家也是,過程中很多有趣的事情要解決,但是搬進去之後,不到一週我又變的失落。我想換工作,覺得目前的公司沒有挑戰」Max繼續解釋。

「我非常懂。」

對於已經換了七家公司的我來說,我很快理解他想表達的感受。

我也一樣啊,不斷地設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把自己逼到極限,但達成後的失落感卻遠大於成就感。

於是我又開始尋找下一個目的地,

我偶爾會思考,東京之後我會往哪去。

--

「我們大概是那種,藉由解決問題來獲得樂趣的Type」我回。

Max用力點頭。

Max繼續說「很多大學同期的同學,畢業後進了日本大公司,就打算一輩子都在裡面到退休,我做不到」

「的確這類型的人很多啊,有人週末最大的樂趣,是探訪東京各處美食或可愛的咖啡廳,樂此不疲啊,我也做不到哈哈」我附和。

「可是啊,不論是他們還是我們,如果都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幸福”,比起我們,他們是否比較成功呢?」我攪了攪茶裡的冰塊。

「我們的生活方式,好累喔。」我苦笑。

--

「喔對了,生日快樂,給你~」

我送給Max的禮物是日本岡山的「備前珈琲玉」 ,

聽說是能夠讓咖啡變得更好喝的神奇石頭。

「你就當做被騙試試看吧」我微笑。

「謝謝你...」Max的聲音變得很小聲。

我發現這個小男孩,收到禮物的反應是變得很害羞,

頭低下來看著禮物,喃喃說出謝謝兩個字,

我之前在日比谷公園的市集買了很多罐果醬,

給他的時候,他也是很不好意思地樣子。

--

「25歲的生日願望是什麼?」我問。

「誒~ 我沒有願望啦....」他看起來有點困擾地想了想,反問我:

「如果你會給25歲的自己一些建議,會是什麼?」

今年要滿34歲的我,會給十年前的自己什麼建議呢?

「恩,工作方面,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每一年換一家公司,因為我想多看看不同的產業。同時我也回到母校,自發性地參與學生創業團隊的設計工作,後來自己舉辦設計相關的活動、免費諮詢等...所以工作這塊,我沒什麼好建議的,就照自己的路繼續走。」

「大概,是感情方面吧,在一段關係裡,自己總是過度擔心,所以無法真正展現自己的樣子,結果不知怎的每一段的壽命都很短。所以我會告訴自己,灑脫點,表達真正的需求,不用害怕失去一段關係,你要找到的是可以接受你真正樣貌的對象。」我認真的回完了。

結果,順著我的話題,我們竟然討論起關係中的依附理論

一般來說,人在關係中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

-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 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 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還有一種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我是逃避型的」Max秒回。

「那我大概是焦慮型的,但我會避免展現焦慮的行為」

Max認為自己會變成逃避關係的性格,很大原因是父母從小時候的缺席,記憶中都是給保母照顧,而他父母後來也離婚了,他一個人高中就來到日本讀書,很少與父母聯絡。

歐,不過因為這次的疫情,他遠在澳洲的父母多了許多時間在家,似乎比較常視訊聊天,聽說他還跟家人參與了英國的“與山羊聊天”的搞笑活動。

一個人會變成哪種依附關係,都和原生家庭的互動方式有緊密地連結,

「但是世上又有多少父母,天生就會是好父母呢?」我問。

如果安全型的小孩,是在滿滿的愛中成長的,這世上又有多少比例?

我們微笑無語。

--

下午三點,我們解散~

回到Share house的小房間裡,傳了幾張吃飯的照片給他,

「誕生日おめでとう、これから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用日文訊息再次祝他生日快樂,之後也請他多多指教了,

不管是辦活動、還是東京生活。

画像4

咖啡廳前是一條小徑,沿途許多繡球花在歡迎著,雖然我還不知道自己下一個目標在哪,搬家換個環境,等待新的相遇。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