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价值观

   从上高一开始我就在学校食堂吃饭。每餐都只有很小的一、两片瘦肉和很多的大白菜,我就对打菜的师父说:“多给点肉,少给点白菜。”打菜师父笑而不语。当时我知道肉比大白菜贵,但不知道我碗里的全部大白菜也比不上一片肉的价值。而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之间无法沟通,打菜师父笑而不语所包含的智慧,到我五十多岁才明白。
   认知水平,完整说是对真理的认知水平,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价值的认知水平,就是常说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有墙相隔。


第一章、价值观的背景——上帝的创造


一、生命与熵的对抗
二、唯一的、恒定不变的秩序、真理和道路,
三、人的天性。

一、生命与熵的对抗

   下面这一长段话节选自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以下简称《少》)。我觉得他说得简洁而清楚,就直接搬过来了:
   关于“邪恶”一词,我儿子有一个惊奇的发现。记得儿子8岁时,一天,他天真而惊奇地对我说:“哇塞!爸爸,‘邪恶’这个词——evil,倒过来拼,就是‘生命’——live。”
   一个8岁的孩童,从他的视角一语道破了邪恶的本质。的确如此,邪恶就是把生命颠倒过来,它是生命的对立面。
   生命欣欣向荣,洋溢着勃勃生机,邪恶则是要剥夺生命的这种活力。所以,“恶”与“扼杀”息息相关,它试图把生命拖入死寂的状态,这种死寂状态就是我在《少》中所说的“熵”的状态。我们知道,生命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依照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生命本来不可能出现。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会自然地从有序状态流向混乱状态,从分化状态流向均一状态。换句话说,宇宙的秩序处于持续不断的崩解之中。经过数十亿年时间,整个宇宙会完全分解,其秩序降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这种没有秩序、不再发生分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熵”。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宇宙通往死寂状态的过程中,生命却与之截然相反,她的方向则是通往有序,充满活力。所以,生命就像死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顽强地抗拒着“熵”的力量。

   我很确定人生是一个战场。我们正在死去甚至是无知无觉地死去,要留住生命必然与熵作战。当我们为生命而战,人生才是战场。否则只是屠宰场。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会自然地从有序状态流向混乱状态,从个性化状态流向同质状态。换句话说,宇宙的秩序处于持续不断的崩解之中。”这是一段非常棒的描述。进化论完全弄反了世界的变化趋势,而且,秩序的崩解远不只发生在物理层面,我很确定崩解的本质发生在精神层面,物理层面的崩解只是表相。
   以圣经信仰为例,经过旧约时代和新约时代神的的努力在公元400年左右欧洲建立了宗教大一统的社会,之后就进入了中世纪。在我受的教育中把整个中世纪描述成极其黑暗的时代,但在我看来,在中世纪结束的前夜,人类的精神文明达到了它的高峰,之后就开始崩解。
   中世纪后期,随着科学和资本的积累,中产阶级和资本家的出现,人类文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和宗教的对抗,兴起了导致中世纪终结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在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之下,对新思想的残酷镇压是事实。虽然在启蒙运动后(中世纪后期)的三百年间,在宗教裁判所的刑罚下数十万计的异教徒被杀害,但是,和近代无神论者(共产主义者)对异己的三大清洗相比,宗教统治的社会杀人的速度和无神论者统治的社会相比,可谓极慢。这三次大清洗是指斯大林肃反、柬埔寨红色高棉、文革,详见【注1】。
   仅从杀害人民内部的“反对者”的速度来看,越到近代越快,这是人类社会是处于秩序持续崩解中的证据之一。
   从人类信仰来看,中世纪之前,全人类几乎都有信仰,而现在,真正的佛教徒、基督徒已经很少了,除了穆斯林信仰维持得最好之外,几乎全都是自由主义者了。这种碎片化就是人类精神层面处于秩序持续崩解中的证据了。
   具体地说一下基督教信仰的崩解,中世纪后期的三百年,天主教不光管理教会,也对国王有直接影响,是圣经信仰权势的最高峰。但天主教抑制科学、艺术的发展,用审查制度控制一切,就像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一样去管理大学、艺术和经济,加上其内部的腐败,无一不证明了人类智慧和道德水平的有限。天主教建立的保护信仰的大坝,被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所引起的加尔文领导的宗教革命摧毁【注2】。加尔文把民众的管理权从天主教会手里夺走,交在了政府手里。从那里至今,政府的权力再也没有回到笼子里。宗教革命一百年后就发生了无神论者的法国大革命。所以,从人类至高的信仰——基督教信仰的演变来看,非常具体地证明了人类的文明处于秩序持续崩解中。
   
   我们需要承认的第一个事实是,这个世界是生命与熵的战场。所谓生命不是指肉体的性命,而是指灵魂。人的灵魂靠信仰获得生命,信仰就是秩序,秩序是生命的特征之一。这战场就是保存信仰与剥夺信仰的战场。

无神信仰占据主流是熵最直观的表现 

二、唯一的、恒定不变的秩序、真理和道路

   唯一的、恒定不变的秩序、真理和道路,就是,绝对和永恒的事物,是神的属性。除神之外,没有绝对事物,也没有永恒。
   
   人生是一场战斗,有人得到信仰,有人失去信仰。但这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变来变去的。
   这个世界是被建造在一个恒定的秩序之上的。就好像一座永远不变的高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遮雾罩,山脚是茂密丛林。丛林不可能长在山巅,冰雪也不会来本山脚,这就是秩序。一个人的灵魂如果能洁净如雪就可能被放置在山巅,不会被放置在山腰和山脚;如果这个人的物欲特别旺盛,他就会被放置在山脚,不会出现在山巅。这一秩序永恒不变。
   传1:9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格言就出处《圣经》传1:9“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意思就是秩序永恒不变。
   虽然科技在进步,物质层面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人类的灵魂从中世纪末以来总体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是稍有历史知识的积累就能看到的事实。属世的和属灵的都在变为什么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呢?人在变,人不断从秩序之山的高处向低处迁徙,而秩序之山从来没有变过。

   我们还要承认绝对事物的存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更接近真相:宇宙是从一次大爆炸中产生,一现在还在以一个精妙的速度膨胀;这个宇宙中存在着极精妙的关系,例如计算天体运行的轨迹要用到一个引力系数,这个系数几乎是一个常数;恒星内部和核聚变所依赖的原子之间的引力也是一样几乎是一个常数,改变这个常数会导致恒星的向内塌陷或爆炸;宇宙膨胀的系数也是如此。为什么说“几乎是一个常数”,因为这个系数是可变的,但变化范围非常小,是10的负a次方。这个a是多大呢?a大约等于人类产生以来的总时间换算成秒的数值。所以说我们的宇宙处于一种极其复杂但却极其精妙的关系微调之中。宇宙不可能是进化来的,也不可能是无目的。
   这样的例子可谓无穷无尽。例如人体的细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细胞的复杂程度宛如一座工厂,而不像进化论时代认为细胞只据有简单结构。如此微小而复杂的结构同时又精细缜密地运作着,当人知道这些之后还否认神的存在,以及否认世界是因被造而存在,那就是故意撒谎。
   我说这些是想描述一个人无法描述的存在,一个人无法看见甚至无法想像的存在——绝对事物,祂就是造我们的神。
   认识神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应该知道神的对人的期望、评价标准。比如一个高级厨师,他的高级之处就在于他的标准。当人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不能满足于自己订的标准,而是要寻求绝对标准。如果我们能不断拓展我们自身的局限,认识绝对的爱、绝对的勇敢、绝对的真相、绝对的智慧,这对有限的人类而言是多么美好的事。
   人寻求神、寻求绝对事物、追求至高的“完美”不只是个人兴趣和意愿,而是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你欠的债。我们做得好也没有奖励,做不到就要受罚。这个惩罚就是连你已经有的成就、才华都会被夺走。这是圣经说的(太25:24-30,注3)。我哥就是这样的失败的例子,他在25岁之前完全配称为才华横溢。

三、人的天性

   人同时具有神的的形像和魔鬼的恶念。
   人在被造时是按神的形像造的(创1:26),神并没有物质的外形,祂的形像指的是祂赐予人的祂自己的属性:自由意志、爱和荣耀。另外,人在伊甸园里吃了不能吃的东西之后,人的天性中多了一个叫“称义”的东西,它是魔鬼放在人灵魂里的。
   1、
   什么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幼年阶段是变来变去的能力,自由意志的成熟状态是即使万般诱惑、逼迫都不再改变的能力。
   人有本能、欲望、智力,动物也有,但是,人有自由意志,动物没有。动物没有自由只有意志,而人的自由意志在起初的时候,只有自由没有意志。
   史威登堡说,“主从不强迫任何人。凡被强迫思想真理和行善的人都不会被改造,反而更加思想虚假和意愿邪恶。……每个人都渴望从非自由走向自由,因为这是他的生命。” ——自由意志是生命本身的特征之一。
   王怡牧师说:這就像一個做妻子的,指着一個男人說那不是我的丈夫,那是因為她自己有丈夫。而當一個未婚女子,指着一個男人說,他不是我的丈夫。那可說不定呢。就算你現在賭咒發誓,你也不敢說他將來一定不會是你的丈夫。有很多冤家到了後來,不都成了親家嗎?……。所以自由主義的意思就是信仰上的未婚狀態,自由主義的全部含義是反對強奸,但它本身是一種未婚狀態。(很多人)迷戀於無窮的可能性,迷戀於動情和定情之間,結果終其一生,都不知道什麼是美好的婚姻。(来源:《【牧函】聖徒永遠的安息》)
   老谭一直都很爱我,有一天她坐在我的电驴后面,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的时候她问我,“我还能不能再选?”这种日子过得好好的,就想换个老公试试的想法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人拥有自由意志。我说,“当然能,但你每一次都会选我。”那段时间老谭老是感叹,“这辈子都没有被爱过,好亏啊。”但是选来选去,纵使时光倒流也没有别的人可选。
   自由意志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也是熵化的内因。
   在十七、十八世纪新教和天主教斗争的年代,新教徒们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受神的直接管辖,即所谓“良心自由”。但新教徒们高估了自己对上帝的依赖,结果,良心自由随即带来了信仰自由化、去上帝化的社会变革,黑格尔直接喊出了“国家是活着的上帝”这一彻底的无神论口号。此时距离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加尔文发动的宗教革命过了不到一百年。
   自由意志是生命的特征之一,没有它灵魂就会窒息而死,但它是起点而非终点。老谭想重新选老公是起点,而千万次地重新选择了我,则是终点——灵魂的稳态。
   2、
   什么是爱?爱就是顺服和情感灌注。例如,妈妈爱幼小的孩子就顺服宝宝的作息规律,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都倾注在理解和照顾孩子上;基督徒爱神就献上自己的灵魂为祭品。爱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以便值得被对方爱,这样的意志就是爱。
   圣经信仰里的爱,指男人被要求爱神,女人被要求爱丈夫。耶稣因为爱我们而克服了肉身的软弱变得更“好”,耶稣说他是榜样,所以信他的人都要效仿他。
   3、
   什么是荣耀?荣耀是照进黑暗里的光。这光从神的那里发出,透过人的荣耀被世人看到,心里就有感动。
   用圣经语境来说,荣耀就是活在上帝面前。意思是我做任何事都要让上 帝高兴,至少不能得罪神。
   比如你想喝酒,这事可能不会让上帝高兴但也不得罪神,所以喝就喝吧,但不能喝醉失了人的体面,更不能醉酒闹事、借酒做恶,那就得罪神了。
   人的荣耀非常容易被污损,变成骄傲、自恋,因为人自己的内心里多是污秽的东西,一旦把上帝的光占为己有,就变成了黑暗本身。就好像要把光留住而关闭窗子,结果室内变成一片漆黑。在加尔文推翻天主教统治的斗争中,他设置了新教的教义即《基督教要义》,把人的荣耀从人的属性中彻底剥离,把人定义为完全没有荣耀的事物。加尔文这样说其实是刻意混淆“人身上能够发出荣耀”和“人无法创造属于自己的荣耀”之间的区别。只要一提到“荣耀”就马上强调“人没有荣耀,荣耀来自神”,这就把人变成了干尸。
   4、
   什么是称义,就是我是对的,我是好人。人性中的这种执念就叫自义。
   特殊文化能有效抑制人的自义,例如武士道精神把责任置于生命之上,就抑制了人的自义;基督教文化认为罪性是人的本性,力求彻底铲除自义。
   
   总之,价值观的根基,是神赐予人的“自由意志、爱和荣耀”和魔鬼给人的“称义”,人的天性不可能丢失也无法除去。
   



第二章、价值观归类


   不同类型的人价值观体系不同,也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观一定跳不出那个类型的框框。用圣经的话说叫“各归其类”。
   我认为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义者,另一类是殉道者。自义者以福音为耻,殉道者以福音为荣。什么是福音?“福音”是圣经名词,直译是“好消息”,其实就是殉道。为什么把一件血乎拉滋的事件说得这么喜庆呢?说清楚这个问题也是本文的目的。
   自义者分三类:受害者,享受者,革命者;殉道者分两类:武士和基督徒。

一、受害者
二、革命者
三、享受者
四、武士
五、基督徒

一、受害者

   受害者心态,就是认为受害者占据道德优势,我害怕、我委屈、我受害我就有正义在身,逃避责任、报复和伤害别人都是受害者的特权。举个例子,成都秋雨圣约教会的基督徒因为周日聚会敬拜被抓,警察跟他们个别交流的时候说,“因为你们聚集,形成一股社会力量,领导十分担忧和害怕,所以要制约你们。”我们很难把警察这种如狼似虎的存在和受害者联系在一起,但是,在道义面前,就是警察不得不伪装自己的时候,“受害者”这个身份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做恶的警察也不得不披上“受害者”的画皮。
   
   荣耀是人本身有的,原本是神赐给人的。人与神隔绝之后,这个“荣耀”就变成了“我是对的”这样的潜意识和显意识。无论是无神论者(包括佛教徒)还是武士、基督徒,几乎所有人都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好的、善的、对的。在受过教育的人当中,很多人会分析自己,认为自己是有好有坏的,比如三七开、五五开之类的谦辞。但在潜意识里,自然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好人。人人都自义,区别是,殉道者以自义为耻,自义者以自义为荣。
   既然我是好人,当我受到伤害的时候,我就是受害者。我是受害者,反过来也证明了我是好人。特别是在伤害我的人意识到他的过错请求我原谅时,那就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是一个好人,对方的悔改也证明了我受害的价值,也确立了我在道德尺度上的“崇高地位”。
   自义者和受害者的关系,就像一个因有几分姿色而藐视丈夫的女人在丈夫面前的心态。因为自己美(内在或外在美)就觉得好吃好穿是自己配得的,丈夫侍候自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自义者也是享受者。稍有不顺心,就觉得自己受了伤害,会经常发出一些“没有人爱”我之类的哀叹来,所以自义者也是受害者。在这样的美女面前,丈夫是作不了头的,连做情人都不可能,因为她是主子,丈夫是仆人,一旦和丈夫产生矛盾,美女就变身为革命者,白日里操起菜刀或半夜起来扇自己耳光,总之要把丈夫收拾得服服帖帖才能罢手。就像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一样,自义者有受害者、享受者和革命者三态。
   自义者生活在四维就是受害者、生活在五维就是享受者,生活在六维很容易变成革命者。生活在四维深处的人的灵魂差不多已经死掉了,我称之为“灵魂无产阶级”;五维中的人自由意志刚觉醒,我气很重,他们拥有上帝的恩典道德上有些好的表现却表现得像个守财奴,无论穷还是富,他们紧紧抓住生活中的享受不放;六维中的人对真理开始有些认识,虽然能抛头颅洒热血但我气仍重,因为自义就为四维中“遭受苦难”的受害者出头,成为革命者。在现实中受害者和革命者往往是一对儿,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受害者和受害者的拯救者(即“革命者”)都是依赖受害而占上道德高点的人。
   六维中有些人愿意承认自己对上帝的亏欠,就彻底与受害者身份割裂,努力进入七维。所以七维和七维以上的维度里只有殉道者没有受害者。
   
“灵魂无产阶级”

   灵魂无产阶级必然是受害者,他们从小在家庭得不到爱,遭受暴力,心灵充满怨恨和失败。长大后,因为灵魂里没有爱做什么都没劲,一世无成却渴望虚荣。
   受害者的本质是不承担责任、拒绝使自己变得更好。“灵魂无产阶级”受害者不仅拒绝自己变得更好,而且阻止爱他的人、伤害他的人变得更好。因为只有这样也能维持一个稳定的受害者身份,也就是好人的身份。
   “灵魂无产阶级”的特征是他(她)的心里没有一点爱,他们很容易恨。
   
   先说一个女性“灵魂无产阶级”受害者的例子。
   在婚姻中,受害者构成了不健康的婚姻关系。有一个女人向心理医生哭诉丈夫虐待成性,在外面有一堆女人;经常在家里拿买食物的钱去赌博喝酒,深更半夜才回家对她不是打就是骂。在圣诞节时她被丈夫抛弃了。心理医生深感同情但也怀有深深的不解:这位女士经受虐待长达20年,跟丈夫两度离婚又两度复婚,中间经过无数次分手与和好。为什么她要留在这个男人身边?医生尽其所能安慰梳理她受伤的心。两个月后的一个早晨,这位女士兴高采烈地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宣布:“我的丈夫回来了!昨晚他打电话给我,哀求我允许他回家。他悔改了,像变了一个人。”医生提醒她,这种情形过去也发生过许多次,难免重蹈覆辙。更何况她一个人现在不是也过得很好吗?这位女士回答说:“可是我爱他呀!有谁能拒绝爱呢?”(《少》第一部,“自我牺牲”)
   表面上看,这位女士完美地遵循了基督教的教义,“哥林多前书 13:4-7”写着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因此她几乎是一个殉道的女基督徒。唯一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丈夫20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善?
   爱,无论什么层次的爱,只要是爱就会有情感的灌注。比如你喜欢打乒乓球,你投入时间、精力和刻苦练习,期望球技水平不断提升,这就是情感灌注的自然表现;你爱孩子,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带他们旅游、教他们生活技能,期待他们一天天成长,这也是情感灌注的自然表现。夫妻也是一样,如果你生活在四维,你会支持老公努力工作早日升职,如果你生活在五维、六维,你会更期望老公有灵魂上的成熟,这些都是自然的情感灌注。但是,这位女士说爱丈夫,20年的情感灌注却完全无效。她和丈夫分分合合那么多次,说明这个男人对她多少是有爱的,是有可能被她改变的。唯一合理的结论是,她没有灌注什么好东西,她说“爱丈夫”是撒谎。
   那位心理医生后来写到:“这个女人无怨无悔地忍受虐待,甚至心甘情愿,极有可能是她本来就喜欢这种情形。其动机可能是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的优越感。——当离家出走的丈夫回过头,请求她的原谅时,她所有的苦难都得到了补偿,丈夫的乞怜让她备感优越,享受到圣母般的高贵和愉悦。”
   通常,这样的女性在童年时就遭受过屈辱,为了能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使丈夫产生愧疚,然后在丈夫的痛苦自责中享受道德上的满足。她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她对丈夫的指责就越有力,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养”。
   她们不愿受到善待,因为那样就失去自己的领域,失去产生满足的流水线。这些人带有受虐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同时坚信忍受虐待是真正的爱。久而久之,“道德优势”坚实之后,她们的内心还会生出报复的快感,甚至折磨丈夫的快感。受虐和施虐的角色是可以切换的。
   上面引用的圣经经文“爱是恒久忍耐,……”的后面紧接着写道,“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13:5-7)”——这才是圣经的重点——不寻求真理,不努力提升自己,爱都是自欺欺人。
   
   思考题:a.耶稣被犹太宗教机构逮捕、拷打、杀害,耶稣是受害者吗?   b.再问一个与耶稣无关的问题,受害者会为他人舍命吗?后面回答。

二、革命者

   这个称号非加尔文莫属。
   什么是革命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是革命家。什么是灵魂革命家?反抗宗教压迫的人就是灵魂革命家。“灵魂革命家”虽然很牛B,但必须是受害者,没有受害者身份,革命家的身份就不道德——不受害,怎么好意思反抗呢?
   我们先梳理一下加尔文所在历史背景。
   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于395年分裂为东、西两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记为中世纪开始。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教会是权力核心,国王(国家机器)要受教会约束。当时几乎人人都是基督徒。1453东罗马帝国灭亡标记了中世纪结束。也就是说文艺复兴(14世纪~16世纪)有一半进程在中世纪末期,是新兴资产阶级孕育出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个“解放”是旨在摆脱天主教统治的解放。而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果之一是开启了宗教改革运动(是1517年~1648年间)(注4)。
   也就是说,中世纪后期后生产力进步、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大行海时代来临,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中世纪是基督教的鼎盛时期,也是科学、文化、大行海的酝酿期。基督教文化是成熟的单一的文化,但文艺复兴是异教文化(外邦文化)的复兴,中世纪末就是基督教“盈则亏”的缓慢过度期。天主教和贵族的思想“已经落伍”,旧势力(天主教和贵族)掌握着财富和权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竭力阻碍”社会的进步。新文化、新阶级、新的社会需求,与旧的权力核心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社会已经改变,就连教会内部的人都明显感觉得到。
   加尔文1509年生于法国,比马丁·路德小26岁,大学读的是神学和法律,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那时已经传入神学院,并受到广泛的支持。但很多人要的是革命而非改革,他们骂马丁·路德是叛徒、走狗。1529年,一位支持路德的学生领袖被教会施以火刑,加尔文也是教会抓捕的对象。加尔文逃亡后在日内瓦建立起新教的根据地,1536年3月,加尔文出版了名著《基督教要义》。现在中国唯一的基督教派就是“基要派”,“基要派”就是“《基督教要义》派”,也叫改革宗、归正宗、加尔文宗。加尔文不是牧师、不是神学家,却有着律师的专业素养,没人能辩得赢他。马丁·路德斥责加尔文是魔鬼的儿子,加尔文回答说,“尽管 如此,我仍把您当成父亲。”
   加尔文本人是虔诚的、严厉的清教徒,但他写的书,(我个人认为)完全不是神学著作,是以推翻天主教统治为唯一目的而写,带有强烈的、明显的目的性、短视。这给整个圣经信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我个人很厌恶加尔文,理由如下:
   ① 以人的完全败坏为由,强行剥离了人的荣耀,而荣耀是神给予人的形像;以人的完全败坏为由,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是神造人时,赐予人的祂自己的形像;加尔文抽干了基督教信仰里的生命,只留下了“爱”的躯壳。搞得基督徒逐渐变成了只会空谈爱的木乃伊,连圣母婊都不如。
   ② 他是一个受害者,受害者的本质是不承认上帝是世界的真正主宰。他反抗天主教体系,并不是改革而是宗教革命。按圣经说的“教皇的给归教皇”就好,但他为了取得这场革命的成功,投靠政府的权势,他把人的宗教管理权从教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加尔文亲手把政府的权力从宗教的笼子里放了出来。
   ③ “唯独圣经”和“良心自由”是他的两大口号,这口号本身是对的,但做为革命利剑就成了信仰的毒药。
   “唯独圣经”意味着只有“基要派”新教是纯正的、天主教不是唯独圣经;他说自己的教义是“唯独圣经”的同时又说“我们最强调的是基督教教义,因为若不明白这教义就不能得救。”这是明显的谎言。
   “良心自由”的意思是每个人自己和上帝单线联系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很显然这个“单线联系”是依人的虔诚程度而定的,非普遍性的。“良心自由”实际上成了宗教自由化和无神论的开头。
   加尔文的理论中中充满了各种自相矛盾的教义和明显的谎言,但在当时和后来都大受欢迎。
   ④ 加尔文推翻了天主教,实际上是把这个“教”给杀了。由于失去了真实的信仰内容,新教被简化,粗略地说,只要你完成了宣称相信和带人受洗这两件事,就能得救(上天堂)。缺少内容的信仰传播最终都成了生意,我个人目测,全世界新教徒30+%属加尔文宗。除了王怡等少数牧师外,大多数牧师都成了生意人,归正宗是圣经信仰衰败的主要推手。

“若不明白这教义就不能得救”

   加尔文在道德上没有问题,但他走的路是邪路。革命的道路就是邪路,却是人的本能喜欢走的路。
   在教会失去对国家管控之后,“良心自由”开启了宗教自由化进程。16世纪完成了宗教革命;17世纪就开始了启蒙运动,“上帝已死”、“国家是活着的上帝”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18世纪,无神论者发动法国大革命,距离虔诚的加尔文发动宗教革命结束,只过了228年。
   加尔文不是灵魂软弱的人,他个人也不是天主教专权的受害,他是自愿地、主动地选择为受到天主教体制迫害的人而战斗的人。他是“灵魂革命家”的代表,他不是受害者却站在受害者一边,他不是受害者却为受害者拚上性命,就在道德上比受害者更高贵。因为他的“高贵”,再无法将政府的权力放入笼子。
   
   天主教的败坏也是事实。电影《聚焦》讲的是一真实的故事,美国波士顿天主教教区收到投诉说有神父有恋童癖,这事被教区压制多年,后来报纸上登出来有1000+人被神父或教众侵害。但至少大家都知道神父是错的,很多年后教皇也出面道歉。我们国家一向有把文工团的女演员送给高级领导特殊服务的潜规则,他们都认为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人民,是为人民服务。
   是的,基督徒、主教、教皇都是人,和国家领导人、军阀、商人一样,只要条件满足都会堕落腐败。但是,我们接受宗教的约束要比接受国家机器的约束要明智得多,因为宗教规条服从上帝的意愿,而国家机器服从统治者的意志。至少在绝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官面前,我和统治者是平等的。
   既然都是一样的人,都时好时坏完全不可靠,教皇和国王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教皇声称自己代表上帝,国王声称代表你。我们99%的人在情感上、在本性上、在潜意识里都会和加尔文一样,选择接受国王而丢弃教皇,因为本能让我们选择站在自己一边的人才有安全感,其本质是我们选择了相信自己而丢弃了本已经淡薄的和上帝的联系。所以马丁·路德斥责加尔文是魔鬼的儿子。而这是神的选民第二次丢弃神,第一次是在“撒上8:1-9”。
   
   “耶稣是受害者吗?”答:不是。
   约10:18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回答“受害者会为他人舍命吗?”这个问题:会。受害者会为消灭施害者舍命,会为其他受害者舍命。但是,他们舍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不是为道义。

   思考题:耶稣传道直接揭露了犹太宗教系统的伪善和谎言,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直接威胁到拉比们的饭碗,那么耶稣是革命者吗?

受害者心态的小结

   受害者依赖受害,革命者利用受害。但“受害”出于神的旨意(伯2:3)。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但是,成为受害者却是你自愿的选择,本质是你不愿意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好。
   灵魂无产阶级遭受父母或恶毒环境的伤害,他们的灵魂已死,内心只有怨毒和仇恨。成年后他们也同样恶毒地伤害别人,受害成了他们维持正义的必须。灵魂无产阶级若不受害就没有道德优势,他们是披着受害者外衣的恶人。
   革命者是反抗压迫的人,自己不是受害者却和受害者站在一起拚命反抗不公,高贵吗?男人的绝对责任是寻求神,革命者是丢弃神的人。真正的反抗不是革命而是改良,就像《赤穗城断绝》里的武士们的所做所为。
   综上,伤害所伤害的是老我,如果我们不努力提升自己,如果我们不愿意灵魂得救,我们活在老我中,就会被仇恨控制、拒绝责任、厌弃神,我们就变成挂着受害者招牌、指责上帝的魔鬼的奴仆。
   
   在《少》中对受害者有更深刻的诠释,直接搬过来:“关于善与恶,弗洛姆用了两个十分专业的心理学词汇:一个是“眷恋生命的人”(biophilic person);一个是“恋尸癖”(necrophilia)。所谓善,就是从本质上热爱生命,对一切充满生命力的事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这种人拥有正常人具有的情感和意愿,能够努力去获取丰富的人生体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发出自己的光,更不会吹熄别人的灯。所谓恶,就是对死的东西极度感兴趣。具有“恋尸癖”的人被所有没有生气和死的东西所吸引和狂迷,诸如,死尸、腐物、粪便和污垢。他们对此类事物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都会被它诱惑,不由自主地注意它,并对其作出反应。这些人发不出生命之光,却会去吹熄别人的灯。”
   上面对恋尸癖的定义已经很准确了,但我还想加一点我自己的观察所得。真爱是自己怀着“像蚌壳将一颗沙子含化成珍珠”的心情去爱对方,真爱所产生的包容和怜悯有时候和恋尸癖非常相似,都是爱上一个(世俗的眼光看来)很糟糕的人。这两种极度相反的爱都包含了自我牺牲精神,但这两种牺牲是有区别的。有恋尸癖的人不爱良善,真爱的人爱的是良善。什么是良善?良善是向善的动机和行为,什么是爱?情感注入就是爱,什么是情感注入?妻子对丈夫顺服就是情感注入,丈夫(恰到好处地)管理指导妻子就是情感注入。男人爱上渣女,因为他不要求对方爱自己,他自以为这种牺牲很正义,他牺牲掉的是“好妻子的原则”;女人爱上渣男,因为她不要求对方有管理指导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她以为自己母爱很伟大,但她牺牲掉的是“好丈夫的原则”。他们太抬举了自己,把自己凌驾于秩序之上,把婚姻当成了随心所欲的儿戏。前面“受害者”一节里提到的相互虐待的俩口子,妻子不顺服丈夫,虽然是被打,却以折磨丈夫为乐;丈夫没有能力作头,以被折磨为安慰,一边是在报复中得到满足的受害者,一边是恋尸癖。恋尸是受害者的爱情。
   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恋尸癖,我们同情流泪的人胜过同情努力的人;我们敬佩有野心的人藐视内心柔软的人;我们向推卸责任的人施怜悯却刻薄地对待坚守本分的人;我喜欢迎合人的人讨厌说实话的人……。因为我们喜欢我们自己的样子,潜意识里深爱自己的污秽。前文中相互虐待的俩口子,都是恋尸癖患者。现在很多小鲜肉欣赏女权而藐视传统顺服丈夫的女人,他们藐视爱情,以养活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为荣,以满足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的期望为自己的成功。喜欢没有灵魂的女人,喜欢没有爱的能力的女人,是典型的恋尸癖。
   不爱干净的人,不可能是干净的。受害者和革命者是恋尸者的一体两面。不爱干净的人在污秽中品尝快乐,他们不仅没有希望而且有毒,靠近他们的人都会遭殃。所以离开他们速速逃走是对付他们的唯一办法。

正常女权 VS 排泄物

三、享受者

   享受者是自义者的一种,也自带受害者心态,但与周围人相比生活比较宽裕,成长在有爱的家庭,或自己比较成功,总体上没什么太多可抱怨的。他们强调被尊重、被爱、被照顾,所以很容易产生不被爱、缺少被照顾的受害者心态。总是与周围人攀比,对升职、奖金、职称非常敏感,活脱脱一个守财奴。
   我们单位很多人都像是守财奴,凡是能占的便宜都要占。我们单位的制度也是为这些人设计的。例如,你一定要评职称,如果你比别人晚一年评上工程师,你年年都会比别人少一万元收入。评完工程师还要评高级工程师,等等。因此你得和领导搞好关系,90%的人必须学术造假,他们看不到自己灵魂受到的伤害。他们宁愿灵魂受伤害,因为如果灵魂不受伤害,虚荣、财富、权力就要受伤害。
   这些人小时候生长在正常的家庭,有父母疼爱,自己心里有爱,做事能情感灌注就有劲,所以他们能不断地取得成功。当然这个成功是眼睛能看见的,非灵魂上的进步。
   我的这些同事是物质守财奴,还没资格当爱的守财奴。他们只是比“灵魂无产阶级”受害者要好一点的受害者,因为他们的运气好(得的恩典多)没有生在魔鬼的家里。
   我们家老谭要比这些守财奴好得多,因为我和她都比较珍惜灵魂传递给我们的感受。在她犹豫要不要评高级工程师的时候,我劝说她放弃,因为她必需说谎。后来,她每隔三、四年就情绪低落好几天,因为坐她对面的同事升了高级工程师,每隔几年工资就加一档,而我们家老谭的工资永远停留在了工程师的最高档。十几年后,她每年都要比对面的同事少几万元。加上年轻人也当了工程师,分奖金什么的都和她一个元老级人物差不多,甚至更高,所以老谭每隔几年单位公布评聘职称结果时,都要难过一阵。
   老谭工作认真负责干劲十足,在单位敢说真话,敢打抱不平,敢不买领导的帐。虽然是以不进升换来的骨气,但终归是值得的。直到我打算辞职去支教,打破了老谭的平衡。还有五年我就退休了,老谭坚持让我退休后去支教,但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没有意义,荒废五年和过有意义的生活五年,对我来说区别巨大。老谭爱我,心痛我将来穷得看不起病,就怎么也想不通。
   老谭就是“爱的守财奴”,守着自己爱的人不肯豁出去。老谭爱我,为了我放弃了她想去抓取的东西,成为人与人之间攀比的受害者,而我违背了她的愿望。她为我牺牲了很多,也已经做了很多,而我似乎永不满足,所以她有理由认为自己是我的受害者。很多父母在孩子独立之后,尤其是孩子和父母因为分歧,不向父母妥协而离开父母的时候,父母就成了“爱的守财奴”受害者——我那么爱你,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却让我难过。
   “爱的守财奴”受害者对施害者的伤害不大,因为她们是爱的守财奴,但对自己的伤害是明显的。因为“爱的守财奴”活在受害者的道德光环的保护中,失去了破茧而出的勇气。像老谭这样内心柔软的人,一旦受害者身份护体,整天凄凄哀哀的,嘟囔者“没人爱我”之类的话,自己可怜自己然后又可怜我,就越发惧怕面对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
   爱的守财奴在老公打破原有的安稳生活时感受到来自老公的伤害。每一个人身上都负有一个绝对责任,女人的绝对责任是跟随丈夫。女人把过安稳享乐的生活视为福气,就会把跟随丈夫承受新的苦难视为羞辱和伤害,就成了以福音为耻的人。老谭也跳不出自义者的圈圈,因而也带有受害者的特征——“受害者”是拒绝绝对责任的人。

   我把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义者,另一类是殉道者。上面讲的是自义者,下面讲殉道者。

四、武士

   遵守武士道的人,就是武士。武士道,乃求取死若归途之道。用白话说就是:把死得漂亮作为生的全部意义。
   日本这个地方没有什么说得出来的原始文明。不像中华文明有诗经,《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前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日本在公元6世纪之前是各氏族分治,之后出现了氏族神——“天皇”,统一日本。之后才从海峡对面的唐朝输入了稻谷、文字、茶、药、纺织。日本这个地方给人感觉很野蛮,但他的政局却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稳定,朝代更替比海峡对面的华夏文明慢得多。“天皇”从公元6世纪一直存续到现在。别以为英国皇室很古老,丹麦人、法国人都曾经占领英格兰岛成为英国皇室,所谓皇室并没有血统传续。另一个奇迹(神迹)是日本经历过儒教、佛教、脱亚入欧这样的巨大的文化入侵,他们总能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当今世界文化同质化很严重的背景下,日本人仍保持着自己特有的传统。这两大奇迹,我都觉得和日本人的形像有关,这形像就是武士的形像。
   武士道大约包含三部分:死狂,忠勇,奉公。
   
   ①死狂
   现代人在和平年代呆久了,对“死”并不熟悉,对“死狂”更没有概念。武士和军人的相似之处并不多,仅仅在于杀敌或被杀是他们都要面对的处境。军人的使命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但武士未必。
   三岛由纪夫在《叶隐入门》中用了一个场景来还原武士和军人都必须面对的处境,也是两者唯一的交集:
   “遭遇敌人,生死一瞬,眼前霎时漆黑,那时枪起一刺,胜负决矣,瞬间便是生死之别,连身经百战之骁将也会感到恐惧。
   眼前漆黑,不见敌影,枪不用说了,那就刀吧,任意挥舞,劈出去了,如果不能正中对手,就可能伤到自己。谁先发现了对方的身姿,谁就会赢,那时大刀一劈,或一枪刺出……先见者因此而安静下来,看到了死。”
   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但贪生的心越重越容易坠入恐惧的深渊。如何能摆脱恐惧呢?唯有经历“死狂”的训练。死狂是武士道的根基,成就死狂就切断了对于生的执著心(注5)。
   军人面对这样的场景,用服从命令、勇气来化解,而武士则用狂气和日复一日对死亡的摹拟来面对。
   一位叫志田的武士说:“在吃或不吃的选择间,还是不吃好;徘徊于死生之间,还是死好。”(《叶隐闻书》卷一)
   “武士道主张轻率、盲目、突进的气魄是很重要的。”(《叶隐闻书》卷一170)
   “这样做的刚者,既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功业;既不考虑胜败,也不在意外在形式,无二无三,一味死狂,自置死地,方为活路。”(《叶隐闻书》卷一)
   “活路”的意思不是求生之路,而是生活之道。上面这三个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死狂的大致含义。武士和番主感情深厚的时候,番主去逝,该武士会选择“追腹”。追腹就是切腹以殉番主。
   
   举一个死狂的例子。因为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男人火拚的事例太多,各式各样不胜枚举,下面举一个妻子为丈夫报仇的例子,可见当时武道风气之盛:
   小右卫门的妻子是山城殿下家臣蒲原喜兵卫的女儿。小右卫门是三石小身(三石俸禄的低阶武士),在芦原勉强度日。小右卫门的邻居德永三左卫门是十太夫的家老,很富有。
   ……(前略)小右卫门的妻子听说丈夫被杀,抓了一把镰刀就从家里跑出来,途中发现了小右卫门的尸体,她用镰刀敲打石头,咬牙切齿:“没法想了!”她拿起小右卫门的短刀,跑到三左卫门家窗外大叫,三左卫门不出来应战,只是用长刀从窗口伸出来砍杀,小右卫门的妻子抱住三左卫门的长刀柄,舍命拉扯,窗户被撞破了,小右卫门的妻子冲了进来,向三左卫门砍杀,三左卫门受伤不轻,他家的下人把小右卫门的妻子杀死了。与左卫门(三左卫门的弟弟)于九月一日伤重而死,三左卫门九月四日切腹,听说遗骸在光明寺。——《叶隐闻书》第八卷
   说白了死狂和83年严打之前的愣头青打架差不多,差得多的是看待这种死法的态度,日本人尊敬这种死法,而中国人躲避和嘲笑这种死法。
   像狗一样死去并无什么大碍,但是像狗一样地活着,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哪怕有失去一点尊严,都理当切腹。有个现代电影叫《切腹》,讲一个穷浪人为养活老婆把武士刀换了钱,后来在一个武士家里被逼切腹。不理解武士身份的人,讲人权、博爱的人,都会站在浪人一边。
    日本女人似乎和别国的女人不大相同,在日本电影中很少有日本女人哭的镜头,至少老电影是这样。现代电影《小偷家族》里安藤樱在警局里落泪的镜头被媒体大肆吹捧,似乎日本传统精神也在日渐稀薄。
   
   关于死狂我有个联想。一个弱小的人死掉是很容易的,像武士这样强力的战士如果不主动趋死就比较难死。耶稣能招唤十二营天使,能使死人复活,他这个级别的人怎么说也应该比摩西活得长吧,出道三年半就死了,这得多着急死啊。耶稣没有亲自建立教会,没有亲自编订《圣经》,速速取死,这就是死狂了。但是耶稣被抓前向父神祷告求父神移去这苦杯是否矛盾呢?圣经在细节上显出人性的真实也是显出争战的真实。我认为耶稣定性为死狂是不会错的。
   
   ②忠勇
   “忠勇”的含意,用两个故事就能完美表达。
   第一个故事是赤穗四十七浪士事件:
   这元禄十四年(1701)三月十四日,因幕府向朝廷贺年,作为答谢,朝廷派遣使者回访,将军德川纲吉决定在白书院接待回访的使者。
   就在接待活动即将开始时,在通往白书院的松之大廊下,被任命为敕使御厨的播州赤穗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砍伤了高家笔头吉良上野介义央。因此,浅野长矩不仅被命即日切腹,而且断绝家名,没收领地。
   为什么浅野长矩要砍伤吉良义央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吉良义央曾向浅野长矩勒索钱财未遂,因此处处刁难浅野长矩,积怨已深;另一种说法是,正忙于接待时,吉良义央突然当众羞辱浅野长矩,浅野长矩一怒之下动刀伤人。
   将军德川纲吉也没有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就匆忙地下了切腹令,而且整个切腹的过程都明显地不合礼仪,使浅野之死有失大名的尊严。
   第二年,也就是元禄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夜,大雪纷纷,以大石良雄为首的赤穗浪士四十七人发动袭击,跃入吉良宅邸,取其首级。
   吉良家是大宅院,南北纵深有三十多间,东西宽约七十多间,护院一百多人投入战斗,结果被大石良雄等用山鹿流兵法击溃,死伤数十人。而大石等人竟然无一死伤,拿着仇人的首级,供于主君墓前。(注5)
   这段真实的历史事件被拍成了《四十七浪人》、《赤穗城断绝》等电影。为什么上面要提到“山鹿流兵法”呢?因为武士内部也分不同流派,这样隐忍的武士是“讲策略”的武士,他们常被“狂武士”所抨击。下面是《叶隐闻书》的译者李东君把“狂武士”与“儒教武士、兵学武士”作比较,十分精彩,直接搬到下面:
   “常朝的批评,只说了一句话:‘浪士复仇,错在没有立断。’他认为,浪士复仇,不一定要成功,因此,要放下兵法。既然是武士,成败当作别论,结果不重要,行动就是意义。复仇就是复仇,既没有什么大道理,也不要挖空心思地用计,只要冲上前去,杀!杀!杀!冲决一切生和死的束缚和顾虑,立即去复仇,方为大义。否则,假如仇人不幸死了,那仇向谁报去?连复仇也要算计,仇恨服从功利主义,如同做买卖一样,复仇也不能亏本,还有什么意思?!‘”
   显然,武士道敌视功利主义,二战战败对日本人而言根本就无所谓因为他们打仗是为武士道而非执着于打赢。还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描述符合圣经对复仇的态度:
   民35:19 报血仇的、必亲自杀那故杀人的、一遇见就杀他
   民35:21 ……他是故杀人的、报血仇的一遇见就杀他
   圣经两次提到要“一遇见就杀他”。
   “有道理才能行动,此乃儒教武士道,乃所谓仁之勇者;有计划才能行动,此乃兵学武士道,是以战争代替复仇。山鹿素行的武士道就是如此,常朝不欣赏,他欣赏狂者。狂者复仇,是立即奔到现场,哪怕敌人成千上万,也要奋勇搏杀!不要用谋,只要一根筋地豁出命来突进,至死方休,那就是最好。他说:‘行中道(行中庸之道),那不是武士道,武士道要求武士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敢为天下先。武士道的精神是狂,不是仁。’”(注5)
   我非常赞同“武士道的根是死狂,不是仁”,甘心情愿地赴死是极大的善行,也是其他善行的基石。"甘心情愿地赴死"也是耶稣基督教导的核心,这种心情是基督徒灵魂的根基。所谓活在基督里就是活在"甘心情愿地赴死"的心情里。在此基础之上才是“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赴死),在狂武士的基础之上才能是儒武士和兵学武士。
   
   第二个故事是山本常朝劝勉某人养子:
   某人因养子为人迟钝古板而心怀不满,又因长期卧病在床脾气暴躁,便常常借故迁怒,恶言相向,对养子百般折磨;养子再也不堪忍受,打算近日返回生身父母家。其养母为此万分为难,便来我处恳求道:“实在束手无策。家主人病中无礼,只需凡事稍加忍耐,便不至于此。劳烦师父劝解。”起初婉拒,而其母泪流满面再三相求,感其诚心,便应允道:“若说劝诫为人父者,便本末倒置了;何况其人犹在病中。还请将此逆子交由在下。”
   其母惑然不解,表情有异。归去不久,便遣养子前来。面对养子,吾好言相劝:
   “生而为人,本为无上之幸运。何况作为锅岛家武士之一员,有幸侍奉吾藩主,堪称此间众生之夙愿。试观町人及田间农民,一生碌碌,便可知武士之荣耀。若能生为一家长子,继承生父遗留之领地,便足够感恩戴德;更何况你以末子之身,为现父母收为养子,得以继承家督,并成为显赫家臣之一员,更是不可多得之幸事。
   倘若一切尽失,成为无俸禄之浪人,则为不忠之至;令双亲不如意则为不孝之至。背离忠孝之道者,世间再无容身之地。须慎重考虑。如今,忠孝于你不过使双亲称心如意而已;而唯恐一己之努力不为双亲所承认,想来你所顾虑之事大抵如此。吾今授汝一法,保证令双亲称心。
   首先须密切关注自己的面相,万事均以双亲满意为标尺,极尽虔诚,倾尽心血向神祗祈祷;此决非为一己之私,是为尽忠孝之道而行。仅此一念,便立刻通达至双亲心中,继而有所反馈;须对此深信不疑。请速归家一试,定能使父母有所改变。此乃天、地、人三位一体,心意相通,不可思议。何况汝父长年卧病,时日无多,汝之孝行无须长久,而只在眼下转瞬之间。想必稍显诚心也不至过于艰难吧。”
   如此一一分析,养子闻言感激涕零,道谢归家。据称,双亲一见养子,即刻便道:“汝经高人指点,一眼便知。其一,汝行为举止皆谦逊有礼。”此后,其父之脾性完全转变。各种道理实在不可思议,以人类之智全然无从揣测。(《叶隐闻书》卷一59节,赵秀娟译)
   忠孝是把对道的忠诚不二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山本常朝(《叶隐闻书》的作者)是刚勇的武士,这番话情真意切,现场震撼我们没有机会感受。他强调了“不讲道理,万事只要双亲满意”的愚忠原则,此仍“极尽虔诚”的真意,也是死狂信念的运用发挥。但是,为武士者,应当抱定为义理而舍命之心,此中自有真意(《叶隐》卷七37节)。此真意恰巧也随着愚忠信念自然流露。

   ③奉公
   奉公就是无私奉献。奉公的意思很简单,和死狂的意思一样简单,但是同样深刻地违背人性。
   ”以下摘一些《叶隐闻书》中关于奉公的句子。
   存决意赴死之心,常住死身,便能于奉公勤勉、于武艺精进,于己堂正无愧不致蒙羞抱辱。设若即或梦中亦不思想此,嗜欲趋利,以恣肆妄为踱日,诸事莅临之际不过自取耻辱。
   奉公之人以主人为第一,须发自内心,方为优秀家臣。
   奉公武家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从一开始就觉悟:要么做浪人,要么准备切腹。
   内匠弥留之际,召集中野一门的人,留下遗言:’奉公人要有三个听凭任凭:听凭任凭主人,听凭任凭情,听凭任凭死。‘
   我等武士,倾尽身心奉献于主公,惟求速速而死化作忠魂。镇日为主公事殚精竭虑,不惮辛勤处置之、进谏之,深恐不克负荷。设若着眼处不能唯藩国之根基是否巩固为紧要,有何面目为奉公者。“
   有一个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宋朝明朝的忠臣中,有好些刚勇之士,他们以死为谏,称为死谏。死谏在日本肯定是有的,但在《叶隐》中完全未提,我想这是因为山本朝常深谙人性的阴暗和进言的艰难,所以他说:“进谏,方法很重要。想要向‘圆满无欠缺的主君’进谏,是不会有效果的。一切谏言和异见,都是建立在“和”之道上,在谏与被谏者的心灵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就会被接纳。义正辞严必然导致尖锐对峙,这时,进谏自然不会有效果。”(《叶隐》卷一137)
   可见刚勇、死狂,不针对自己人,因此也与奉公无关。
   在武士道奉公这一环节,我们看到了完全的情感灌注。

妻奴辛苦也开心

   ④武士道
   先看《叶隐闻书》十卷20节记载的一件事:
   ”驹木山城主池田胜入和家康公交战,永井传八郎直胜当时才十五岁,第一次上阵。父亲永井直吉把管带传八郎初阵的事拜托给了安藤彦兵卫。交战中,池田胜入一方败退了,众人蜂拥至驹木山本城,胜入边打边往外突围,彦兵卫持枪与之交锋,几个回合之后,把胜入打倒了,彦兵卫向传八郎喊道:“取他的首级!”传八郎骑到胜入身上,除掉他的头盔,却说道:“我的初首,不是僧人的头,我讨厌。”说着,站起来就要离开,胜入说道:“了不起的年轻人,在下是在日本无人不晓的武勇大将池田胜入斋。取了我的首级,功绩可以泽被到你的末代。”于是传八郎返回来,砍了胜入的首级,被家康公看在了眼里。“
   传八郎大约是少主的身分,彥兵卫是德川家康的侍卫,胜入是敌方武勇大将。彥兵卫把胜入挑下马,让少主传八郎取胜入首级,这是忠孝;少主传八郎嫌弃胜入秃头,是武士的骄傲;胜入赞扬并劝说传入郎取其人头是武士的坦荡。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武士并不是以被动地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们更像聚集的侠客。也就是说,他们是主动地、个性地去完成任务,讲的是个“义”字。这是他们和军人本质上不同的地方。
   在常朝的思想里,武士是完整人格意义上全德或全我的存在,并非是以一种技能娴熟者的意义,也不是以一种器械的方式被运用,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单个、单个独立存在的武士是武士的代表,单个、单个独立存在的武士也是武士道的代表,某种境遇中甚至是武士道被赋予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价值。(《叶隐入门》)
   “并非是以一种技能娴熟者的意义”是完全撇弃了肉体的价值单单肯定灵魂价值的表达,没有实用性、没有功利心、无所谓生死的武士道才是直指灵魂的信仰之道。在把实用性、胜负、生死限定在绝对低等的层面之后,在敬拜武士道之余,才承认练习武艺、提升才能的必要性,否则是不必要的。这就是秩序,价值观里的秩序。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意思是,优先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前的那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才是耶鲁之本。这个重要的东西是人的主动性和意义性。工具没有主动性也不许它有主动性,工具只有在被使用时才有意义和价值,但人不能这样。耶鲁前校长对专业技能的“贬低”和山本常朝对武艺的“贬低”表达了相同的价值观。“武艺高强,热衷于招收弟子,并传授他们武艺,做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露脸的武士,是许多武士的梦想。但是积劳累苦,最后只成为一个仅仅长于武艺的人,也是很可惜的事。所谓全面的技能,只要掌握了关键,对平素有用就行,而且,一般来说,多能的人看起来都比较下劣。(《叶隐闻书》第一章65节)”孔子也说“君子不器”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不是工具。人确实可以像工具一样被用,但不是工具。那君子不器,那君子是啥?孔子说了:形而上者为之道。道才是高级的东西,道是源头、是主宰,君子是求道、宏道之人,怎么能是工具呢?中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教成工具,直接掏空了90后00后的灵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秩序要冒“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需要极大的勇气。
   
   ⑤武士道的智慧
   武士的武勇威严是外化的,他们必须时刻保持着装的体面,不能醉酒,更不能酒后东倒西歪、发酒疯。武士即使穷困也必须含着牙签装出吃饱的样子。武士道主要是行为的道,而非以思想为主的道。
   武士道,即死之道也。抓住时机自己去死,或者抓住时机送给对方一个死,是武士每日的操练。每天的开始是冥想自己怎么死,便能精神抖擞地开始一天的生活。
   死狂不问理由目标,凭直觉冲动取死,似乎是反理性的,千百年来日本历史证明死狂并非反理性,而是超理性的。死狂是武士道的根本,那么“狂”的底气是什么呢?
   山本常朝说:“为武士者,倘若行动时尚需凝神思考,则已落后于人。忠孝之事完全不必考虑。武士道中唯念死狂,忠孝自然存于其中。”(《叶隐闻书》卷一113节)
   ”唯念死狂,忠孝自然存于其中“就是武士道的智慧。
   三岛由纪夫认为,对死的狂热,是在对死的的模拟练习中后天习得的,这种狂热能够成形,必然背后有忠孝的加持,否则无法形成狂热。他引用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论”来证明他的观点。
   莱布尼茨认为﹐万物由“单子”构成﹐而单子因其绝对单纯而无部分﹐没有“窗子”可供出入﹐因而彼此不能互相影响﹑不互相作用﹔但宇宙万物却互相协调﹐构成一个和谐的总体。犹如一个乐队的每一乐师各自演奏作曲家事先为之谱就的旋律﹐而全乐队就奏出和谐的交响曲。他还用“前定和谐”的学说来说明心身关系﹐将心身比作两具制造得极精密的时钟﹐认为它们各走各的而彼此自然地保持一致。他还以此作为论证万能上帝存在的论据之一。但他排斥上帝对世事的具体干预。(来源百度)
   意思就是,“旦求取死”的狂气和“忠勇孝悌”的节操,原本就是同一个乐章。遵行武士道就进入了一整个交响乐的时空,忠勇孝悌什么的应有尽有。这也说明,死狂必须出于义理,出于私欲不可能到达死狂的境界。通俗地说,死狂和忠勇、奉公,就好象萝卜樱子和萝卜,忠勇奉公(是萝卜)是很难做到的事,但是,死狂是萝卜樱子,抓紧樱子拔萝卜就是武士道的智慧。
   武士道的智慧是他发现了、承认了,并完全接受了人的局限。人的局限是什么?——天地没有生命,草木没有情感,动物没有自由意志,人没有道德。
   山本朝常说:“人生在世,身不由己,如同受人操纵之木偶,故用此‘幻’字。”对此三岛写道:常朝常常将世事比作虚设,世事中人比作活动人偶。他的内心底处深藏着深刻的清醒与虚无。但这种虚无,却是属于真正男子的虚无。
   这“属于真正男子的虚无”正是男人的角色所必须面对的寻求真理而不得的虚无。这样的谦卑认输的背后,是多么扎实的努力和远见。
   山本朝常接着说:“憎恶不义并坚持正义,实乃超乎想象之难事也。然确信唯坚持正义为至善,并灌注心力执著其于始终,反倒易致误者多。此所以义或不义之上尚有天道故。发见天道者,则难乎其难。此乃至上之智慧也。以此意义推开,所谓正义云云不过表象之物。 ”(《叶隐》卷一44节)
   把“真正男人的虚无”和“武士道是外化的行为之道”结和在一看,就得出“先做后明白”的求道之道。正如《圣经·约伯记》里神对约伯说,想要明白善恶就要先创造万有(伯38:1-伯42:6)。
   武士道精神,是接受局限之后努力把局限的边界向外推一点点。只能承认日本人擅长追求极致,敬佩他们将局限突破一点点的持久努力。”突破自我界限“也是情感灌注所追求的,也是爱所追求的。

   “守正而毙,不苟而全,乃得武士道之真意也。”

   耶稣是革命者吗?答:不是。不仅耶稣不是革命者,武士也不是革命者。其中的区别是,革命者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眼睛盯着别人的过错和社会的黑暗,他们改变别人。耶稣和武士则不同,他们承认自己不是良善的(可10:18,路18:19),眼睛盯着道,努力改变自己。
   思考题:耶稣的行为完全符合“守正而毙,不苟而全”的标准,那么,耶稣是武士吗?

五、基督徒

   1、反熵的榜样
   圣经信仰是留存于世的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两河流域孕育出苏美尔文明,当时是多神信仰。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出了一个人,他认为只有一个神是真神,其它神都是假神,这个人叫亚伯兰。上帝启示亚伯兰,让他离开自己的本乡和本族,往西走。后来上帝让亚伯兰改名叫亚伯拉罕,并与他立约。这样就开始了圣经信仰。
   由此可见,神的显现是从亚伯兰心中的一神信仰战胜多神信仰开始的,信仰的诞生是亚伯兰顺从神的启示离开本乡本族开始的。
   当时的人离开本乡本族是件非常苦的事。“创世纪12:11-15”记载说因为亚伯兰的妻子非常漂亮,埃及人会杀掉亚伯兰抢走他妻子。不光是埃及人如此,亚伯兰后来在基拉耳也遇到同样的事,亚伯兰的儿子以撒在基拉耳也遇到同样的事。可见在当时,一个人离开本乡本族就等于失去了保护、任人宰割,因他们是寄居者。寄居者是不受法律保护可以被任意对待的人,不像属这世界的人受魔鬼的保护。
   所以,信仰的本意是这样的:内心里背弃多神只信一神,外在地位是寄居者。意思是,在这个日渐混沌的世界里,一个追求纯净和绝对的人,他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信仰是殇的反动。
   
   亚伯拉罕这个人很特别。
   其一,他只拜一个神。这意味着他和那些拜多神的人不一样,拜多神的人是把神当工具和神做交易,而亚伯拉罕却顺服神,这是拜神的正确姿势。在“用多神”和“从一神”之间,他站到了殇的对立面。
   其二,在当时一夫多妻的社会中,即使撒莱不能生育,他都没有纳妾,直到离开家乡十年后撒拉把丫环给他做妾。亚伯拉罕是专一的人,这也是站在殇的对立面的表现。
   其三,亚伯拉罕七十五岁离开本乡本族,八十六岁得了第一个儿子,九十九岁得了二儿子以撒,137岁时撒拉去逝,亚伯拉罕后来娶了一妻生了六个儿子。亚伯拉罕一生175岁,对于一个富有(创13:2)而长寿的人来说,对于受神祝福的人来说,儿子太少了。这说明亚伯拉罕对自己的后裔是否如神说许的那相繁多,并不在意。这也是站在殇的对立面。
   其四,在亚伯拉罕和罗得分家产时,他让罗得先选居住地,罗得选了“滋润的平原”(创13:10),把多山的南面留给了亚伯拉罕。这说明亚伯拉罕并不在意土地。这也是反殇的。
   其五,亚伯拉罕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原文作弟兄〕”(创13:8,罗得是亚伯拉罕弟弟的儿子,代表家族的一支)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它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圣经原则——手足不可相残,内部错误内部消化的方式是自省和忍耐。内斗、革命都是殇。
   殇是信多神、移情、多生后嗣、多占好处、搞内斗。亚伯拉罕是一个全面反殇的人。神许给亚伯拉罕迦南美地、天上星海边沙一样多的后裔,其实并不是为了满足亚伯拉罕的欲望,因为神知道亚伯拉罕本人并非热衷于此,神是期望属神的人遍满大地,就像主祷文所写的。
   
   “那日”,亚伯拉罕和所有属他的男丁都受了割礼——与神签下契约。这个割礼的意思是(即旧约的内容是),只要亚伯拉罕的后裔和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一样不拜多神、不移情、不多生后嗣、不多占好处、不搞内斗,神就保证他们得敌人的城门、保证让他们如天上星海边沙一样多。也就是说,你们如果和你们的祖宗一样反殇,神就大大赐福给你们,给你们土地和人口。
   重点是,神期望“每一颗沙粒”都像亚伯拉罕一样反熵,或者说神期望亚伯拉罕的后代都和他一样不看重“多子多福”。这个期望在新约里由耶稣亲口说了出来:
   路14:26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
   约12:25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路14:26”中“‘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意味着这节经文原本是:“人到我这里来、若不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这个“恨”字现代人怎能理解呢?
   这里的“父母、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生命”就是两千年前耶和华神许给亚伯拉罕的“天上星海边沙”,都是可以被割舍的东西。在面对责任和亲情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就要把“父母、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生命”放下。这一圣经原则与现代人崇尚的博爱、亲情、生命至上相反。值得沉思的是,完美遵守这一条反熵戒律的是武士道而不是基督教。
   
   2、人在祝福之下败坏了
   “本来,这世界其他事物作为手段,目的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神的爱。如果反过来对神的爱是为了这世界其他的事物,把手段当作目的,对只能有适当的爱的事物投入过多的爱,就发生了价值的颠倒和错乱。”——《我们是为了信仰的信仰
   
   在这两千年里,经历了所罗门王的鼎盛时期,在神兑现了约定的时候,所罗门王却违背了契约,不仅娶了外邦女人而且拜外邦神(王上11:33)。为什么所罗门王会违约呢?
   摩西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申6:5)但他没说何为爱神。《摩西五经》中反反复复说“爱神”、“听神的话”,但每每都会紧接着说明爱神的好处。例如:
   申11:22 你们若留意谨守遵行我所吩咐这一切的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 神、行他的道、专靠他、
   申11:23 他必从你们面前赶出这一切国民、就是比你们更大更强的国民、你们也要得他们的地。
   摩西的逻辑很清楚,前面“爱、遵守、专靠”的行为都要靠后面的好处来推动,这和拜多神的动机是一样——多神信仰的本质是和神做交易,一神信仰的本质是顺服神的全方位管理,得福是顺服神可能出现的结果之一,并非信仰的目的。信仰的目的是与神同在(利26:11-12)。
   自人类有宗教以来,人和神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我向你进贡,你保我平安昌盛。神并不是人的主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有用的神。多神信仰是人“生而自由”这一最原始认知下的产物。神爱世人,而人却只是和神做交易。
   何为爱神,摩西没有讲,整个旧约都没有明明地讲出来。以色列人敬畏神是当然的,毕竟神在他们面前行了那很多神迹。但说到爱神,没有经文记录。所以说以色列人顺服神是欲望(利益)驱动,是动物性的。摩西死后,已经获得自由的以色列人虽然表面还保持“一神信仰”,但他们已经进入了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他们的族人数量已经很大,以色列人也一直持守一神信仰,双方都兑现了承诺。对于以色列人而言应该为“旧约”打上“交易成功”的淘宝标记。但对神而言这个约是永约,而对于骨子里和神做交易的信仰本质而言,在神给以色列人新的好处之前,没有理由继续让神来管理他们。所以他们要立自己的王,像外邦人一样(撒上8:4-5)。这是重大的转折,以色列人和自己的王立了新约,就像一女嫁二夫。这意味着神不再是他们的王,而是退化成了一个“用过”了的神,退回众神中的一个,这就是“多神运行机制”。以色列人立了自己的国王之后的第三任国王所罗门王就背弃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全面地、单方面地撕毁了《旧约》,就像休了“前夫”。
   亚伯拉罕、约瑟和大卫王之外,似乎可以说,总体而言以色列人没有爱过神。历史显示他们始终处于“靠耶和华神活命,靠外邦神发财”的摇摆状态,就像一个风流少年徘徊在众情人之间不肯结婚。
   
   3、割礼
   耶4:3 耶和华对犹大和耶路撒冷人如此说、要开垦你们的荒地、不要撒种在荆棘中。
   耶4:4 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你们当自行割礼、归耶和华、将心里的污秽除掉.恐怕我的忿怒、因你们的恶行发作、如火着起、甚至无人能以熄灭。
   以色列国败坏之后长期处于战乱中,神仍爱他们。耶和华在以色列人中兴起先知,透过先知向以色列人喊话,叫他们悔改。什么是悔改呢?就是“自行割礼”,就割掉利益驱动,本质是割掉自己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就灵魂而言,是割掉丈夫作头的位格,变成顺服神的妻子——一台灵魂变性手术。当然以色列人不听从先知,甚至杀害先知。之后神沉默了四百年,直到耶稣降临立了一个“革自己命”的榜样。
   罗2:28 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
   罗2:29 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
   《圣经》中很多礼仪和律法都是象征,割礼是其中一个。
   男婴出生第8天,要割包皮,这是肉体的割礼,是最初的符号;遵守“十诫”即遵守律法,这是行为的割礼,是在现实中的表象;持正而毙,不苟而活,这是精神的割礼,是本质的改变(悔改);“这世界的王在我里面毫无所有”(约14:30),是情感割礼,达成目标——爱神。
   
   为什么爱神是情感割礼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呢?
   所有理智、知识都是有情感的,也被情感所使用。我们对喜欢的人肯定想方设法帮助他,对讨厌的人会在言谈举止中嫌弃他。所以很明显的,理智、知识是被情感所用的。爱是情感的一种,区别于理性和本能,是人独有的。爱是人生来就有的,是神赋予人的形像之一。但是人学会爱自己的时候,人就被污秽了。爱自己是占有、争斗、嫉妒、仇恨的根源,爱自己是人情感中最污秽的东西,是人类灵魂的排泄物。如果我们把这块最污秽之物割除,神赐予人的自由意志、爱和荣耀就都显露出来了。能做到“割自己情感”的人,一定能分别自己的爱和神的爱,一定是因为想拥有神的爱而割舍自己的爱,否则他不可能有动力和能力割自己的情感。拥有神的爱,就恢复了神赐给人的属神的形象,就是爱神了。

   4、殉道即殉情
   “殉”在《说文解字》里的描述是:①古代用人或物随葬:~葬。②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国、~节、~情、~职、~道(指为坚持某种信仰或理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现在的年轻人对“殉”没有概念才变成小鲜肉。我这代人是看战争电影长大的,《英雄儿女》或其它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台词是“人在阵地在!”这其实就是“殉”的意思——如果阵地不在了,人肯定已经不在了。我把《断刀》里的一句话写在了我的“QQ个性签名”里:“这些军人,只要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带着身下这块被称为阵地的土地还属于自己的满足离去。”当死亡的意义高于生命的意义时,我们割掉了对自己生命的情感,只留下对责任和荣耀的情感,死就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满足。
   有了这样的情感满足就能以殉道为荣,就是“不以福音为耻(罗1:16)”,就是殉道者;若不以殉道为满足,就会以殉道为耻、以福音为耻,这是人性自然的情感。
   这个世界在“我”里面越少,我们对神的认识和爱就越多。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他”在爱里就占大部分,自己只占很小一块,男人爱神也是一样。不同的是,女人是活着爱男人,而男人是以求死来爱神。这是因为女人的归宿是丈夫,男人的归宿是道。男人只有在主动求死的日子里才能得安慰。(男人有责任照顾家庭,但,男人以照顾家庭为自己存在的主要价值,他就是动物性的。家庭最后是要被献祭的。)
   武士追腹、女子殉情都是殉,是爱的极致表现。与上面战士牺牲不同的是,他们所殉的是主人。自己的职责已经完全融入对主人的爱之中,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主人去逝的时候也随之而去了。对他们而言,殉道即殉情。
   情感割礼,割掉的与其说是对私心杂念的感情不如说是自己生命。因为私心杂念是割不掉的,但对主人的爱之强烈早已胜过了私心杂念,却无法表达。唯有割舍性命才能使爱纯全。割情感不割生命,这情感要么是假的,要么不是爱。苟活既不属神,也不是割礼。这也印证了武士道所信的“求死自然包含忠孝”的道理。
   人性有求生的本能,和殉道、殉情难免有激烈冲突,冲突之下容易成就“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举。但如果淡化殉字里生死冲突的烈性,习惯成自然,在每日对死的期盼中磨练对道、对主人的忠贞,那就是仁,仁就是以隐忍、理智的心殉道。
   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冉有在一起议论,商周时期某国的两个大臣认为他们的王做事不符合“忠孝”,就不吃本国的粮食,逃到深山里吃野菜慢慢饿死了。俩学生认为反对不义可做的事情很多,何况义或不义的标准经常改变,饿死似乎不值。子贡就去问孔子:老师啊,这两个人死的时候是不是心怀怨气死的啊?孔子说:求仁得仁,哪有什么怨气。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今天很高兴。
   殉道、殉情、追腹都是仁,和殉国、殉职、军人战死不同,是很个人的一件事,旁人很可能觉得不值。旁人觉得一文不值而自己觉得无法割舍,所以割到最后,把命都割了也要留下的东西才是你个人情感中最珍贵的东西。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仁,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缓慢思考之后自然的行动,死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激烈的善举而是心灵的安慰和满足。这是把生命献祭给情感,这情感是啥呢?就是爱神,爱神也包含爱道、爱真理、爱人、爱忠孝。
   所以,无论是死狂还是仁,殉道都是殉情。

不食周粟

殉道者小结

   武士和基督徒都是殉道者。
   死狂是殉道者中的少年,自由意志最初的抉择就毫不犹豫地做了,简明而清澈。像一碗新酒,热烈而拙朴,像处女变成妻子,这是爱的本相。仁是殉道者中的老者,从胆小变成刚强,从花心变成忠贞,自由意志变来变去,然后就不再变了,像浪子回头、像劫后余生。
   武士的特征是死狂,干净而热烈;基督徒殉道的特征是仁,老练而忠贞。
   武士或基督徒都是直面死亡的人。道教是信有来生的,基督徒信来世永生或永死。殉道者都把生作为一个机会,武士努力把服务番主做成一件极尽完美的事,基督徒认为是悔改重生的机会,两者都努力使活着的日子利益最大化。
   武士道认为在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时死去是最完美的,既有奉公的实际贡献,又有武士道精神的弘扬,此时给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就成全了武士完美的一生,实为一死三得。如果此时不死,后面的日子或是犯错污损了英名,或是老朽丑陋让人嫌弃,都是不体面的,不能接受。武士根本不怕死,甚至对死有热爱和依赖,单单忌讳死得不漂亮。樱花在最美丽的时候掉落,真的是武士道之花,所以也把武士切腹称为武士花开。
   基督徒对死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它是“罪的工价”(罗6:23)。这个态度和武士道精神相反,但两者都有强烈的取死的动力。武士对取死热爱来源于对忠义孝悌的热爱和对丑陋人生的厌恶,武士终其一生的努力把死亡做成了圆满的记号,自杀和被杀没有区别。而基督徒不认为死有特别的价值,仅仅是魔鬼使用了它的权柄,只是一扇连接休息区的门,死只是一道门。死在基督徒心里没有地位和作用,仅此而已。

价值观各归其类的总结

   自义者和殉道者是相反的两类人。殉道者是被耶稣基督解放了的人,自义者仍活在自己的原始本性里,活在死亡的束缚之下。
   享乐者得神的恩赐较受害者多,但他们把这些恩赐占为私有,甚至十一奉献都不愿意纳,被死亡束缚全无反抗,却稍有不顺心就变成了受害者。美国华人基督徒是享乐者的典型。革命者和受害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能豁出性命反抗“剥削”,但因为没有道的约束,革命者本质上是污合之众,他们掌握政权之后无可避免地暴露其流氓原形。
   死亡和苦难是魔鬼的势力范围,成熟的基督徒已经摒弃了对死亡和苦难的关注。魔鬼是这个世界的王,它要做什么任凭它去做。基督徒的使命就是传道,活一天就传一天的道,唯有真理和传讲真理是有价值的。
   武士道是能够战胜死亡的信仰,虽然已经没有武士这个职业了,但武士道精神长存。因为它已经战胜了死亡,所以它能长存。我个人认为武士比基督教有明显的优点,就是它的简明直率,有热烈的美也有落樱的温柔。它的局限是它服务于地上的国,欠缺基督教的视野。相应的,我认为基督教的欠缺是它没有武士道的简明直率,导致滥竽充数者众,又给人太多藏污纳垢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圣经信仰是唯一真信仰,祂包含一切思想过程和目的。注意,我不是说基督教是真信仰,因为现代基督教的教义参杂了太多人的污秽。
   信仰养成的秩序(我认为)是:佛教 → 武士道(儒家思想)→ 基督教 → 圣经信仰,由表及里。佛教说人人皆佛性、众生平等,儒家说秩序是礼的秩序,武士道说为灵魂的光辉舍弃一切,基督教说顺服神、效法耶稣,圣经信仰说神是源头、起点。人生是归途。
   圣经信仰就好像大地,基督教、佛教、儒家思想、武士道都是其上生长的大树。在这几棵大树之中,我认为最反殇的是武士道,武士道最诚实简朴,最不容易藏污纳垢,这正好是现代基督教的短板。既然圣经信仰无法直观了解,需要通过基督教去接近(太11:27),所以基督教必须与武士道结合才能将信仰落实——基督教先定义了何为“人”,武士道再定义何为“此人”。

   



第三章、我个人的价值观


   我不是受害者,也不想当革命者,年轻的时候是享乐者,现在努力成为基督徒,但被武士道吸引。
   耶稣自称为“人子”,人子就是人的意思。耶稣自称为人,是因为这地上的人已经败坏了,成了人型动物。旧约中耶和华神几次屠城从牲畜到婴儿,凡有气息的都用刀杀尽(申20:16)。所以我们明白,在圣经文化中,并不是有人的外形的生物就是人,并不是有了人的外形就配被当成人对待。
   在人不配被当作人对待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理解像铁链女李莹、烧烤店被打之后被消失的白衣女,被活摘器官的大学生——人作为一个整体不配被当作人对待,所以才会有一个又一个不被当人对待的人。
   小于在高一的时候问我“人为什么活?”我答不上来。现在才想明白,这个问题本身有误区。上帝给我们肉体,是为了让我们主动地赴死;就像祂给我们财富和家人,是为了让我们在责任面前放下;祂把我们放在魔鬼的权下,是为了让我们反抗,就像祂把画面的底色设置成黑暗,是为了让我们在上面放出光来,而不是成为黑暗的一部分。“人为什么活”比较像“人为什么要成为黑暗的一部分”,所以正确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死,或者说,怎样死才算死得明亮(漂亮)?而且圣经说,答案只在你赴死之后、舍己之后才能找到。

一、快乐
二、没有受害者
三、爱
四、干净
五、相爱
六、死   

一、快乐

   有一次小于说他在街上走,忽然看见一个大邮筒就想爬上去,然后他就爬上去了,看着车流和人流,看着这世界的美好,他说,我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就是快乐的本意,感受上帝创造的美好,这美好是我们情感的来源和生活的动力。
   从儿童到少年的时光大都是快乐的。人从小长大总有很多快乐、爱和被爱的记忆,这些是人生的动力源,这是亲身经历上帝恩典的结果。小孩子都有感恩的心所以他们和父母的关系非常亲密,愿意且容易相信别人,这些都是极好极宝贵的,但容易因为家长的过错而失去 。孩子渐渐长大、渐渐强壮之后就会证明自己的能力,第一步往往是对父母的背叛,这是独立的象征,人的自由意志发育成形。然后面临人生的分水岭,去四维过动物的生活,还是向六维移动,是年轻人必经的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非常看重个体的独立自由,但却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非常敏感,有的甚至敏感到不能听异见、把忠恳的劝告认定为诋毁。小于和同龄人一样,都缺少对社会、人性的认识,这是我教育的缺失。因为迷茫所以渴望得到别人认可,又因为自视过高,对被认可的渴望过于强烈,所以十分敏感。如果我们能从生活本身得到踏实的快乐,我们就不必依赖人的认可,也会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别人的议论。
   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人生就像一场盛宴,独立后初偿人生苦难,各样的磨练接踵而至。小于的快乐是孩子的快乐,纯真而明亮。什么是成年人的快乐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三乐,除了读圣贤书、和朋友往来的快乐之外,孔子认为作一个君子本身就是快乐了。成年人有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灵魂的责任,处理好这三大责任就是君子了,所以成年人的快乐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的。
   1、灵魂清净:人不知己而不愠。不求回报,不求虚荣,不占道德高位。
   2、处世阳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3、对自己,知错能改;和家人,齐头并进;对社会,惩恶扬善。
   “人不知己而不愠”意思是“不求建功立业,单单求道”,和基督教说“男人单单寻求神,不求别的”是一个意思。这一点非常重要,是灵魂的根基。小于到日本之后,我的心太贪了,暗地里希望他在大学阶段就能拿出作品,给了小于很大的压力,然后我又批评他骄傲。这都是我灵魂不清净造成的。
   古人要比现代人灵魂清净。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政见与朝庭不合,被贬三次,分别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他在这三个地方兴修水利、改税制造福一方百姓。苏轼曾官居礼部尚书,是皇帝身边的人,但他只把被贬之地视为自己的“平生功业”。这首诗是苏轼晚年所作,用“心似已灰之木”来调侃自己的坎坷和当下的老态,又用“身如不系之舟”带出内心的清净和豪放。这首诗短短四句写出了一位君子的一生。内心清净,自然养成阳刚豪放,功业可有可无。这样的君子当然受逼迫,被贬他乡反而成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被贬怎么办呢?去支教呗。开个玩笑,这么伟大的诗人再不济也不会和老于一样。
   一位哲学家说“人类要学会诗意的栖居”,这个目标就更高了。上个月老谭海德格尔买了一本诗集,作者是一位农民工。老谭念了几首给我听,真的非常好,你读了就知道什么叫“诗意的栖居”了。。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王计兵著

   这篇文章很沉重也很扎心,但我想反复强调,最重要的还是神所赐的快乐。我们做一件事,要想中途停下来休息一下,就要选我们感受到快乐的时候。也就是,休息不是肉体累了休息而是灵魂到了一站休息。感受从神而来的快乐是我们活着的目的,是我们赴死的目的,是生命所依赖的、灵魂所呼吸的空气。我和老谭和小于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部分没有之一。正因为有这些美好的时光,我才能思考如此沉重的话题,才有赴死的勇气。小看这些快乐的代价是沉重的。我在这上面犯过大错,例如我过于严苛地指责小于,这等于否定他的生活、剥夺他的快乐、窒息他的灵魂。。
   怎样才能快乐?大约就是学习,多读书多洗脑,但有功利心不行,要无欲则刚。刚强之后还能保持纯真善良,经过坎坷还能豁达豪放,这样的君子怎么能不快乐呢?
   与快乐相似的是科学、艺术、文化,这些领域的内含与人谋生的需要相比更重要,所以,一个人谋生的场所也应该是敬拜的场所。既要自由又要与一神信仰相符是非常困难的,是真正的灵魂挑战。
   更危险的对手是商业行为,无论是在日本的幕府时代还是中世纪天主教会,都把商人视为低贱的人群,因为他们是败坏信仰的温床。但人离不开商业行为,就好像人必须直面灵魂的挑战。方法是有的,例如在商店里要挂一个匾,上面写着“童叟无欺”;开医馆的,要挂一块“医者仁心”的匾,办学校的要挂一块“为人师表”的匾,这些都是为了提醒我们赚钱只为谋生,提醒我们为灵魂而活。在全球化的今天,商人成了赚钱的大师,人类对商人的依赖和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信仰越来越陌生了。这就是熵。

二、没有受害者

   什么是苦难?
   苦,就是求之而不得;难,就是得而复失。所以苦难是这种处境下的情绪,就是得失带来的痛苦。
   佛教徒和基督徒对得失都看得比较通透,所以对苦难有很强的忍耐力。在圣徒眼里甚至没有苦难这种东西。下面以圣经中约伯的故事为例。

   约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比亚伯拉罕更早的一个义人。经上说,“那人完全正直、敬畏 神、远离恶事。”约伯的家境如何?经上说,“他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羊、骆驼、牛、驴无数,并有许多仆婢.这人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
   灾:
   伯1:8耶和华问撒但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 神,远离恶事。”
   伯1:9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 神岂是无故呢?
   伯1:10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吗?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
   伯1:11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
   伯1:12耶和华对撒但说:“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于是撒但从耶和华面前退去。
   撒但让强盗抢走了约伯的牲口,杀了他的仆俾,又把约伯的十个儿女都杀了。“撒但”就是“指责控告”的意思。
   此时,约伯说了圣经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竟然,连失败,连一无所有都合乎正义——一切本来都是上帝的,上帝可以无条件地收回而不欠我们什么。如果我们的努力都必需有收获,拥有的不能失去,其实是暗示爱上帝是为了爱世界。
   难:
   当耶和华神赞扬约伯虽失去所有“仍然持守他的纯正”时,撒但说,人没有灵魂、没有爱心,只看重自己的肉体(伯2:4)。耶和华说,你可以伤他的骨头和肉,只要留他性命。于是撒但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约伯的肉体遭受极大的痛苦:夜间,我里面的骨头刺我,疼痛不止,好像啃我。我的皮肤黑而脱落;我的骨头因热烧焦。(伯30:17,30)
   伯2:8约伯就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
   伯2:9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么.你弃掉 神、死了吧。
   这时候约伯说了他的另一句名言:“我们从 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么。”约伯无条件地顺服神,自始至终都没有埋怨神。
   在遭受这第二段打击之后,约伯的三个朋友来为上帝辩护,要约伯承认自己犯了错,做了恶事才招至惩罚。但约伯非常坚定地相信自己没有做恶。约伯说:我断不以你们为是;我至死必不以自己为不正(伯27:5)!但人在 神面前怎能成为义呢(伯9:2)?我因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就仍以此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还可踊跃(伯6:10)。他虽然杀了我,我仍要信赖他;但在他面前我要坚持我的道(伯13:15钦定版)。
   约伯记另一个很精彩的地方是记载了约伯在遭受极大痛苦的境况下向上帝提的问题(伯6:10、伯7:20-21、伯9:22、伯10:3,8、伯21:7,19):“善恶无分,都是一样;所以我说,完全人和恶人,他都灭绝。(伯9:22)”这证明上帝允许人置疑祂,后来上帝亲自现身回答了约伯的问题:你若创造万有就能分别善恶了。(言下之意,人不可能知道分别善恶的正确标准。)
   
   既然苦难是上帝给的(伯2:3),那就是正义的,所以没有受害者。
   作为一件对生命理解的极端事件,即使是被狗咬了,也没有受害者:
   有个故事讲的是死于1899年的胜伯爵,在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睾丸被狗撕裂。他出自武士家庭,虽然那个时候家里已经败落到一贫如洗。医生为他动手术时,他的父亲手执武士刀对着他的鼻子,“只要你哭出一声,”他这样告诉儿子,“我就送你上路,至少你会死得不那么屈辱。”(《菊与刀》第八章)
   实际上在基督徒眼里并没有苦难,无论是自己身上的还是别人身上的,要么是上帝的考验要么是惩戒。那么,在地震中遇难的儿童、克拉玛依大火烧死近300中小学生,上帝的意图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一是提醒人类这个世界是魔鬼为王,二是生命并不神圣。我们应该问:在魔鬼用死亡统治的这个世界里,我们应该怎么死?在信仰被政府剥夺,正义被法律践踏,复仇被警察镇压的这个世界里,我们应该怎么死?

蚂蚁很了不起,但人过动物的生活就不配被当成人,也不配被当人对待。

   在过去两年,秋雨圣约教会有一百多人次被拘留,被警察带走的不计其数。这一两个月(2023.4月5月)政府加大了对秋雨的逼迫,至少有四家被断水断电。昨天晚上他们七八个人上街传道、唱圣诗。向着刀口前行,向着死亡、折磨下生活,这是基督徒在这个一天比一天堕落、殇化的世界上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所有人的光。
   前天(2023.5.17)“笑果”脱口秀节目被没收132万,罚款1332万,无限期禁演,看了《笑吧,皮奥莱维奇》我大概知道当局怕什么了。我们在搞笑中麻醉自己的权力也没有了。我在灵魂群里提醒年轻人放弃幻想、能逃的快逃,静姨回复说“美国也在同步毁灭中,没处逃”,是啊,为什么不奋起保卫家园呢?
   《论语》共15929字,里面没有一个“苦”字,只有和苦比较接近的“忧”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不忧“是君子的选择。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面惨淡的现实。”这就是不忧不惧。孔子忧什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闻义不能徙”。上帝为我们摆下战场是让我们指责、抱怨、逃避的吗?是让我们自称为受害者的吗?

三、爱

   5月18日是我们结婚纪念日,晚上我和老谭语音了两个多小时。明年是结婚30周年,那时我将身在红河州了,不知道老谭会不会来看我。这种时候,老谭总是责备我竟然连结婚纪念日都不记得,每年都不记得,而且结婚多少年了都不记得。我狡辩说,有你记得就够了,反正不是28年就是29年。老谭并不准备放过我,反复强调不能确定是多少年是个严重的问题。在展开来批评了一会儿之后,老谭说:“反正你总是有理,我总是好哄。你有没有非常喜欢过一个女人,到那种没有她不行的地步?”以前老谭问这种麻烦的问题时,我都会用“有啊,就是你啊”之类的话敷衍过去。但今天老谭的气势比较足,而且狡辩术已经用在忘记结婚纪念日的辩护上了,再不老实回答就和今天的日子不相衬了,所以我实话实说,“有啊,就是因为我太痴迷了,感觉自己离不开她了,就把对方甩了。”
   “嗯?还有这回事?”老谭接收到新的讯息。
   “我的内心深处,理智也好、天性也好,总之在我骨子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我喜欢的女生一定是听话的,不听话我绝对不要。无论她多有材华、多漂亮、多有人格魅力,我都不会要她。我不能忍受她不听话。”我说。
   “你这是控制欲太强,占有欲太强。”老谭说。
   “这是不同的。”我觉得这是两个概念,“我是非常要求对方爱我。我不是要求她听我的话,她爱我自然会听我的话。”我不应该也无法要求一个不怎么爱我的人听我的话。
   “那我那么听话,你为什么要和我离婚呢?”老谭问。老谭没有说出来的疑问大约是,满足了听话之外是不是还有聪明啊、好看啊之类的别的要求?老谭好奇我是因为什么样的女人和她离婚的。
   “那个时候年轻,正经历人生中最混沌、迷茫的时期,总之很混乱,不知道该往哪里突破。”这是大实话,也是本质,移情别恋是表相。
   “那你复婚后不还是又找了一个?”老谭怎么突然这么敏捷了?我只能落荒而逃了。
   “哪有,我说的是初恋,因为我对初恋太痴迷了,失去自我了,感觉我被她控制了,所以就把她甩了。”我非常及时地拉回了话题。“要不我来问你一个问题吧。”
   “好啊,你问。”老谭总会在这个时候放过我。
   “你认为什么是爱情?就是夫妻之间的爱的关系。”我一直觉得在这个重要问题的认识上,我和老谭的差距比较大。
   “双向奔赴。”老谭很肯定地回答。
   “什么叫双向奔赴?”我似乎有点做学问的架式。
   “就是我为你着想,你也要为别人(我)着想。”
   “你关心我有没有吃饱,我关心你有没有加秋裤?”
   “我担心你这啊那的,你有没有担心我啊?”
   “嗯——确定没有。”
   “你感觉到我爱你对吧,你清楚地感觉得到。那你觉得我有没有感觉到你爱我呢?”老谭不擅长辩论,但是慢慢说的时候她就能找出重点。
   “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女人爱丈夫,男人要爱神。”这是我的老生常谈。老谭很不喜欢男人爱神不爱老婆的理论,可能她正因此而不愿意接触圣经教导。
   “人和神不是一个级别的,我当然不能和神比。”老谭的思考有了新的突破。“哦,我明白了,你就是不爱我。你拿我和神比,就是不爱我。”老谭的意思是我拿爱神来掩盖不爱她的真相。
   “我不是不爱你,男人和女人不是对等的。女人劳作照顾家庭、孩子、疗伤,她们做很多具体的事,她们温柔有耐心也擅长做这些事。丈夫的责任是使所有这些劳作、努力都不会白费。比如在大城市很多80后夫妻有很高的收入,家庭月入四五万的人很多,但丈夫没有远见,预判未来原本是男人擅长的事,但现在的男人退化成养家糊口的工具,丢失了自己的职责。结果怎样?房贷断供房子被收走,还得继续还债,跳楼的人很多,这是男人堕落全家承担后果。男人寻求神、爱神爱真理是他的责任。”这种话我说过很多次。
   “所以神不爱你。”老谭冒出一句让人不明觉厉的话。
   “哎?——啥意思?”
   “爱是双向奔赴的,我爱你,你不爱我;你爱上帝,上帝不爱你。”老谭思维敏捷如有神助。
   “似乎有道理。”虽然我听过很多基督教讲道,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3:16)。但是,神的爱人能理解多少呢?人感受更切身的多是神的“不爱”吧。“不过,”我接着说,“年轻的时候我对你很不好,但是你总是跟着我,从来不抱怨。我觉得我现在对你比以前好多了,为什么你反而老说‘没有人爱我’、‘你不爱我’这些话呢?”老谭还是小谭的时候常给自己打气说,“他还是爱我的。”
   “没有安全感。”老谭对答如流。
   停顿了一会儿老谭继续说:“我想起爪爪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运动会上跑步比赛,他后面的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摔倒了,他爬起来望向我,就跑到我跟前来了。可能别人会奇怪为什么他不继续跑,但我知道,只有我能给他安全感 。后来少儿图书馆开了个模特班,看爪爪帅气就拉他去走模特步,爪爪怎么都走不好,很痛苦。我就跟老师说不让他参加了。爪爪知道我能保护他。后来你来了,让他背诗,他背不好,很痛苦,但我没有反抗你的做法,我没有再保护他。”老谭忽然说起了往事。
   “爪爪那时是三四岁,他一直和你相依维命。我调到沙市后,像是把他妈妈夺走了。我记得当时我有这种感觉,但我忽略了。爪爪以为你不爱他了,不保护他了。他看见我欺负你我也欺负他,你也不反抗,不保护他,他一定很失望。但是,你把管教孩子的权力交给我是对的,我也记得你提醒过我,你把这权力交给我,要我温柔待他。你做的是对的,因为儿子要长成男人,父亲参与还是很重要的。爪爪从小就很努力做一切事,成绩也好不让人操心,可能是他想保护你,因为我对你不好。小于现在很渴望拯救昆虫、保护别人、保护女性,是从小时侯开始的。”我突然也想起许多往事。
   “是这样的。哎。”
   沉默了一下后我说:“至少小于是有自信、独立又勇敢的人。至少几年前是这样。……小于对缺少安全感的状态很有怜悯,因为他曾深有体会。”
   “小于现在瞧不起我,应该是‘因为我抛弃他’吧。”老谭几乎要哭了。老谭这两年比较容易哭,以前她几乎从来不哭。老谭和我复婚之前只哭过一次,是我刚参加工作在枝城被抓到公安局蹲了一晚上,第二天下午四点才被放回来。又过了两天小谭得到消息打长途电话到办公室找到我,虽然她强忍住啜泣我还是听得出来,我简单说了两句就不耐烦地挂掉了。
   沉默了一会儿,我忽然来了灵感,我问:“当年你爱我是不是比爱爪爪多一些?”
   “当然不是!我只是把他交在你的手里,我在好些事上都劝过你。”老谭坚定地回答。
   “是的我有印象,后来我停止了让他背唐诗。我能感觉到小小的他心里的痛苦。当时我刚经历了下岗,吸收了错误的价值观。”
   “但我到现在仍认为把他交在你手里是对的。”老谭说。
   “是的,虽然局部是痛苦的,但人不是受害者。”我说。
   “爪爪一定很清楚地感受到我时时刻刻都在观注他、爱他、保护他,直到你出现。当时爪爪还是太小了,‘被抛弃’的误解一定很痛苦。”老谭难过地说。
   “他会知道你一直爱他。爪爪很重,我抱他都走不远,但你总是抱着他。他也会理解你顺服我是必须的。”我希望将来是这样,“我觉得我内心有东西和你们很多人都不一样,可能是因为我的父母是军人,我是军人的儿子,按圣经的说法,军人的儿子就是军人。我也希望爪爪是军人的儿子。”
   “……”老谭没有回应。
   我停了一会儿继续说:“在爪爪看来你不爱他了,因为你爱我去了。这是不是很像你认为我不爱你,因为我去爱一个你很排斥的对象?”我终于说出了刚才灵光一闪产生的观点,“其实你是爱爪爪的,我也是爱你的。”
   “你就没有爱过我,你认识我之前就认识神了吗?”老谭把“过”字加重,拒绝被我说服。
   “我大二的时候就去武汉关找过教堂了。我从小就喜欢幻想,喜欢西游记,喜欢科幻。”我又在狡辩。
   “好吧,我不了解你。不过我知道了,我永远得不到我想得到的东西了。”老谭不想跟我争。爪爪比老谭还是幸运一些,至少他被爱“过”。那些爱虽然“短暂”,但支撑着爪爪长成了小于。
   “我到沙市之后,你完全把自己和爪爪都交托给了我,这也不是‘后来’变成这样的,是你灵魂里一直是这样的。虽然我2015年底才开始读《圣经》,但对永恒事物的兴趣是早就有的。这一年多你才变得忧虑,是因为我要辞职去支教,近来我又想要加入教会。”我说。
   “你一步步地逼我,我不想你辞职,你就说要加入教会,要去坐牢。”老谭说,“我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我不允许这种事有发生的可能!我要把它的苗头铲除掉!”老谭刚为小于痛苦,几秒之后又为老于痛苦。
   “我们换个话题吧,还是谈谈什么是爱情。”我赶忙把话题引开,“你刚才说了你对爱情的理解是‘双向奔赴’,我说下我对爱情的理解。”
   “……”老谭没有接话。
   “你还是小谭的时候就顺服我,忠心地跟随我,我就知道你是属于我的。寻求神并不容易,其实你是我的榜样,你给我激励。我问你为什么爱我,你说你是脸控,我一直不理解,后来我慢慢明白,这是女人爱的方式,说不出缘由的,好像圣经里说的‘说不出来的叹息(罗8:26)’。什么是爱情,讲道理是困难的,用比喻吧。对于我而言,你是我的财宝,是对我的鼓励,你和小于都是我的动力。对于你,女人的爱情和男人的不一样,是傻傻的、执着的就把自己献上了,小于就是学你的。他没有学我,他在潜意识里恨我,我抢了他妈妈。”我说。
   “虽然你说我值得你爱,但我为什么感觉不到你爱我呢?”老谭说。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会抛弃你吧”我忽然脱口而出。
   “什么意思?”老谭和我一样意外。
   “不是抛弃,应该是牺牲,或者说是献祭。”我一边整理思路一边说,“我在追求超越生命价值的东西,要在为它而死的时候大家才看得见。并不是我想抛弃你或牺牲你,是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殇化的世界,而我要追求纯净和绝对事物,我是殇的反动,殇会杀死我。就像王怡牧师坐牢,留下他的妻子在家里痛苦一样。所以你能理解很重要,否则就会被痛苦击倒。……”我说。
   “不要说了,我不想听。你放过我吧。”老谭打断我说,她已经在哭泣了。
   “我们才刚刚接触到人性的本质。好吧,换个话题。我想为你们建造一个永远都不倒塌的房子,让你们永远都安心地住在里面。”我还想把我对爱的理解表达完整。
   “我很忧虑,我感觉我们会渐行渐远的。我不想继续说下去了。”老谭说。
   “好吧,就到这里吧。”停了一下我继续说,“我觉得你已经比95%的女人都了不起了,你能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而且,你说亚伯拉罕是圣经中唯一的基督徒,这一定不是你的能力能说出来的,一定是圣灵通过你的口说的。你是被神护佑的人。所以你只要放低一点对自己的爱,你一定有大的突破。……”我忽然注意到对方一点声音都没有,看看手机,发现老谭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挂断了。通话时长02:10:00。 

老谭的朋友圈

   什么是真爱?
   真爱,是“双方都变成完全人”的愿望和努力,是对爱的对像的情感灌注和自我提升。真爱与性欲无关。
   爱本身是无条件的,但选择爱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太13:11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约12:40 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我个人理解“我就医治他们”的意思是,“我不得不医治他们”。)

   人们对爱的理解有误区。心理学认为坠入情网实际上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少》中写到: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我们不可能与自己的孩子、兄弟坠入情网,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它的本质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
   真正的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产生的情感灌注,从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恶,总是出现在需要爱的地方。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爱,夫妻关系需要爱,但常常出现的是恶。这个恶就是控制和指责。丈夫爱妻子,就不会去控制妻子,他不会把妻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同时,妻子也不会过分依赖丈夫,虽然她需要丈夫的关心和呵护,但却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样的爱会给双方独立成长的空间,不会让人窒息。纪伯伦说: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让来自天堂的风在你们的空隙之间舞动。”(节选自《少》)
   爱的“实体”是情感灌注,所以需要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彼此熟悉。如果两个人分开很久,或是各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两三年之后,两个人就会梳离,这是因为分离使得情感灌注变得困难。情人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是如此。真正相爱的两个人之间对分离的耐受力会强很多。

   小于在爱的事情上犯了一个错误,他说他不想娶一个方便的女人。意思是不想娶一个爱他的女人。
   上帝给了男人顺服真理的心,这就是男人的爱了。所以男人要寻求真理、委身真理,把自己的情感灌注给真理;上帝给了女人专属她的丈夫,顺服他帮助他就是她的爱了。上帝不做重复的创造,祂给男人的爱和给女人的爱是不同的。
   小于娶一个不爱他的女人,我认为这是挑战上帝,这是上帝允许的。
   爱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因为爱不出于人自己。所以人不可能使一个不爱你的人时间久了之后变得爱你。上帝从不做无用的创造,上帝把寻求真理的爱放在男人心里是为了荣耀道的名,因为道就是神(约1:1)。上帝把顺服丈夫的爱放在妻子心里是为了荣耀神的名,因为神就是爱(约一4:8)。
   小于娶一个不爱他的女人是想干啥呢?我猜他是想从没有爱的地方培养出爱来。除非小于有赋予人灵魂的能力,否则就是让母鸡从乒乓球里孵化出小鸡。

   在一次秋雨教会的布道会的提问环节,一位女士提问说,我正在帮助一个人,但总是感觉被对方消费,而且感觉对方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我个人的答案是:其一,不要当好人,因为“占据道德优势”本身是恶的。其二,那个人可能是真的在消费你、不值得帮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王怡牧师说,爱一个值得爱的人,叫行公义,爱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才叫爱。我认为他的话有点微妙,因为把道德推到极致就是邪恶,就像二十四教里的“郭巨埋儿奉母”。
   因为人无力分别善恶,所以爱所有人是一种保险的做法,但是,爱恶人是会被恶人吞噬的,这是耶稣明确拒绝的事(太13:11)。被迫行善(被道德绑架)是无意义的,透支我们自己的灵魂与人、与神都是无益的,也无公义可言。所以爱“值得爱的人”才叫公义,双方都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而爱“不值得爱的人”应该叫神迹,仅适用于普遍恩典,如果人这么做双方都难有好结果。作为人,抓住行公义这条线索,慢慢降低“值得爱”的标准,慢慢拓展爱的边界,应该是正确的修行方式。理论上讲,把“值得爱”的标准降得越来越低,你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但我要强调,行善涉及的“值得爱”的标准,和娶妻的标准是截然不同的,“值得爱”的对象没有爱你和顺服你的义务,他们是和你无关的人(加14:12),但你娶的妻一定要爱你,这是原则性的必要条件,因为你是头、她是你的身体(弗5:28),如果她不爱你顺服你,你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体。妻子要顺服丈夫以致于死,这是妻子位格对丈夫位格的义务——是男人对神的义务,也是妻子对丈夫的义务,此乃正道。女人不爱丈夫,她就失去了顺服丈夫的前提条件,她就没有机会尽妻子的责任。一个男人娶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几乎等于剥夺了她继续寻求“他的丈夫”的机会。现代社会的男人无力也无勇气要求妻子爱丈夫,因为男人自己也不打算顺服神。这倒也公平,但男人自己不寻求神还阻断了女人找到自己丈夫的机会,这是男人领女人走邪路,结果双方都不配做人、也不配被当人对待。
   最后说一下应该爱什么人?女人应该爱寻求神的男人,男人当然应该爱神。男人爱女人的爱,是爱惜的爱,就像人爱惜自己的身子(弗5:28)。本来这么简单的事因为人不走正道就变得很复杂,现代男人以征服一个不爱他的女人为荣,因此现代的女人以驾驭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为荣,这两种恶正好凑成一对。男人没有寻求真理、顺服道的勇气,在女人身上找成就感;女人用建功立业、征服女人之类的野心来刺激灵魂阳萎的男人,用有计划有步骤的、“极不情愿”的妥协来驯服男人,这两种恶行正好一对。这就是现代男女的“爱情”。但人的灵魂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因为人有自由意志,就连神都不会去征服人的灵魂(撒上8:7-9)。
   高仓健说,男人像磐石,女人自然会来依靠。男人不就是让爱他的女人依靠的嘛,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变复杂了?因为男人不像磐石了,女人刺激男人的野心、虚荣心和攀比心,使男人变得软弱,就变成小鲜肉了。我没有追到我的初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万一她答应了多尴尬啊。就像一个穷人意外得到一颗宝石,卖也不是、藏也不是。所以男人不要追求女人,追求好女人结果证明你配不上;上差女人的当,证明你又蠢又馋,还把性快感误解为真爱的一部分。要刚强,把自己灵魂的根基建在正道上,给爱你的女人的灵魂一个归宿,不好吗?给甘心做你妻奴的女人建一个永远不坏的家,不美好吗?为什么以控制、征服为美呢?何必费劲去征服一个不爱你的女人呢?就算她假装被你征服了,你也假装很享受,你们的孩子怎么办呢?

四、干净

   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说,爱不用学就在人的心里了。但是,自义也是人的天性,两者结合就成了自私的爱。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告诉你东东是他的好朋友而山山很坏,你问为什么?他告诉你因为东东给了我个苹果,却被山山抢走了。人间的善恶大底如此。人分别善恶谈不上公义,因为人是局限于自己“自私的爱”里来分别善恶。这个自私的爱就是污秽,好女人的标准是干净,干净就是好女人。
   自义是“我”的高级状态,“我”的低级状态是自私。我是自私的人,但我为别人而活,我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就有了自义的资本。自义比自私高级在哪里呢?高级之处在于它把自私隐藏在“别人”、家庭、集体、国家、民族、人类这些很大、很多的人中间了。我为“别人的私利”舍命,这就把“别人”都绑架成和我一样自私的人,家庭仍至人类都是自私的,它里面的每个单元都是自私的,但加起来却成了义?脏东西堆在一起就是干净的?当然不是。所以自义的“义”,从一开始就是不义,而是要占据道德优势。
   只有神可以称义(可10:18)。神高于生命,高于所有生命,祂灭绝全人类都是合理的。人以自己为宝贵,但圣经说人是污秽的(创8:21),神看重人的洁净,只有灵魂洁净的人才能见神(太5:8)。
   茶道中进入茶室的动作,要把小扇子横放在膝前,它表示自己身体周围结界的边际。茶道认为人自己是污秽的,茶室是干净的,要用结界把污秽的自己包裹起来,和茶室隔开。人进入茶室的动作是一边跪行一边向前移动小扇子。这让我惊讶,日本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和圣经高度一致的信仰。
   圣经只要求人过洁净的生活,靠什么为生并不介意。例如耶稣的门徒,有渔夫、木匠、收税官、医生等等,长期跟随耶稣的人中有一位叫马利亚的女性曾是妓女,她用极昂贵的香膏抹耶稣的脚。而卖耶稣的犹大相传是一个商人。所以,做擅长的事谋生就好,如果能在谋生的同时还能感受神创造的美好就足够了。人生的重点不是为什么活,人活着就会藏污纳垢。人生的重点是我们的灵魂是否干净,只有努力洁净灵魂的人才能与神相通,与神相通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了。
   过干净的生活,这和革命者的丰功伟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和旧约里神赐给人的福份没有关系。旧约误导了很多人的价值观,认为神满足了人对这世界的占有欲是对人心的认可。这不是旧约的错,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神提出的条件,那些条件是我们打心眼里不接受的。旧约中神许给人的东西是人想要的,不是神想给人的,作为交换,人得遵守律法。当然,神并不排斥人过物质丰富、高科技的生活,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是干净的,行为(外面)和动机(内在)都是干净的,这本是律法的目的。
   旧约被人废弃了,神亲自下凡教“人”做人。“人”生活在四维就是以人的能力过动物的生活,“人”过动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就是“瞎子、瘸子、长大痲疯的、聋子、哑吧、死人的样子”,当然这是比喻。耶稣自称为“人子”,树立人的榜样给人看(约13:15、太11:29),希望教“人”恢复人的形象。耶稣做了什么呢?“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11:5)。耶稣行的这些医治神迹并不是发放福利,而是为了传道,而众“人”则是为了自己得好处来求耶稣。所以当众“人”求耶稣医治的时候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太17:17)”于是那些被耶稣拒绝的人就憎恨他、杀害他(约12:40,太15:26),人所做的事证明了自己的邪恶。
   耶稣所行的医治神迹可以理解为行为艺术或行为语言,叫不敢说真话的人讲真话,叫在恐吓面前瘫软的人勇敢起来,叫与神隔绝的人洁净,叫害怕听真理的人能听,叫被恶者控制的人得自由,更有福音传给他们。这福音就是殉道,是洁净灵魂的道,
   耶稣在不敢说真话的“人群”里说真话、在顺服掌权者的“人群”里无视掌权者的淫威、在没有真理的世道中传真理给“众人”。他做了原本应该由人来做的事,担当了原本应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和遭受的迫害(太8:17)。这就是耶稣为我们做的榜样,人的样式的榜样。当人恢复了人的样式,就只有死路一条。
   
   何为洁净灵魂的道路?有两点:
   1、不把神赐的东西占为己有
   神立下“十一奉献”的规矩,目的是让人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把神所赐的占为己有,否则我们就是过动物的生活。“十一奉献”是做人最基础的训练,我从2021年1月开始奉献,每个月把收入捐出十分之一,每一次都舍不得,那个手像枯死了一样拳在一起伸不开(太12:10)。但坚持两年后就好多了。
   日本人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清晰。以“赤穗事件”为例,浪人为了复仇把自己的妻子送到仇人家里当佣人,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仇人当妾,在复仇成功之后46位浪人集体切腹,这两位女性也自杀了。一切都属神的,包括自己的生命、妻子的生命、孩子的生命。日本人认为享乐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他们像培养艺术那样培养肉体的快感,他们认为人应该尽情享乐,当责任到来时,把一切都放下就好(《菊与刀》第九章)。
   亚伯拉罕献以撒,他的侄儿罗得献两个女儿(创19:8)。他们都有日本武士道精神。杀自己和杀自己的孩子是有区别的,人性本能地会觉得残忍。现代人以“生命神圣”为借口,免了别人的死,其实是免了自己取死的责任。所以,所有“一起死”的事件其实早已经超越了死亡,因为大家都信从武士道信仰,将要死的人、正在死的人、已经死的人都已经战胜了死亡。
   日本人认为干净的灵魂就是尊严,生活中的不公和羞辱都会污秽人和灵魂损害人的尊严。现代日本人对洁净自身所采取的最激烈行为就是自杀。根据他们的信条,自杀只要得当,就能洗清自己的污名,留下清白的记录。美国人谴责自杀的行为,把自我摧毁看作对绝望的屈服(《菊与刀》第八章),但是日本人认为美国人是在为苟活找的借口,事实也是如此——美国彩虹旗都快成国旗了就是他们苟活的结果和证明。《西游记》中唐僧的母亲殷氏在为丈夫报仇、一家人团聚之后想:我该办的事都办完了,又侍奉了丈夫百日,但这曾经被强人所占的身子脏,活着也索然无趣。就自杀了。我总觉得,儒家的忠贞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内核之一。
   
   如果人做到了“不把神赐的东西占为己有”就不会爱自己、不会贪心和骄傲,也不会苛责别人。我对小于的严苛和冷酷都是出于贪心,真是一不小心就露出本性。如果人做到了“不把神赐的东西占为己有”就不会陷入财富和权力的陷阱,为人正直坦诚就有基础,在世上谋生也能适可而止。而这一切都要从十一奉献开始。
   真理不是人能掌握的,两个人之间讲道理通常讲不通,因为真理原本就不是用来养活人的(创2:17)。真理从圣灵而来让人顺服的,这是完全个人的事,所以你拿它说服别人,它没有这个功能。无产阶级的信仰是我没有但我要占有,基督徒的信仰是我很富有虽然我没有,这两种人所领受的真理并不相同。前者是从魔鬼来的,后者是从神来的。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信仰,就像让对方穿我的内裤,想想就很排斥。愿圣灵饶恕我用这个不雅的比喻。
   自义者和殉道者之间有深沟相隔,厌恶别人的信仰是人的本性,但传道是基督徒的责任。基督徒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传道,走遍全地万邦,有些人能接受,有些人不能,这是必然的。谁家不接受,使徒就在他家门口把鞋上的尘土磕掉。有时候合城的人都不接受,使徒就在城门口把鞋上的尘土磕掉(太10:14、徒13:51)。那被弃绝的尘土就是他们不接受真理的见证。绝大多数人是被弃绝的(太7:14),这是对对方自由意志的尊重。耶稣说免得他们明白了之后叫我医治他们(约12:40)。
   无产阶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基督徒觉得自己足够富有(林后12:9),事实是上帝给每个人的恩典都是足够他用的(太25:15)。无产阶级的口袋装不满,自己捞够了还要为儿子、孙子积积攒攒,而基督徒的口袋总是倒不完。
   小于因为爪爪被妈妈“撇下、出卖”而怨恨至今,妈妈的“过错”抵消了小于对妈妈的亏欠,所以小于有资格瞧不起“妻奴”。爪爪虽然受伤但还是爱妈妈,因为爱并不会因为受伤而改变。但小于为什么瞧不起妈妈呢?因为乒乓球是和小谭相反的存在。
   
   日本的普通观众则泪流满面地看着命运之轮推动着男主人公走向自己的悲惨结局,美丽的女主人公不幸遇害。这样的情节是当晚娱乐的高潮。人们去剧院就是为了看到这些情节。甚至日本的现代电影也是以男女主人公受难为主题。他们彼此相爱却又放弃了爱人。他们幸福地结了婚,但是一个人为了职责所在而自杀。妻子一生致力于挽回丈夫的职业生涯,鼓励他发展自己的演艺天赋。就在他成名前夕,为了能让他自由地开始新生活,她隐身于茫茫人海。丈夫成功的当天,妻子却无怨无悔地死于贫困潦倒。只要自我牺牲的男女主人公能让观众看到熠熠生辉的人的灵魂,幸福的结局不是必要的。他们的苦难不是上帝的惩罚,只是证明了没有任何东西——不管是遗弃、病痛,还是死亡——可以使他们偏离正轨。(《菊与刀》第九章)
   自我牺牲是洁净之道,是“不把神赐的东西占为己有”的精髓。
   
   2、不称义
   称义,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我是好人、我是对的,同时,你是错的、差的”,这是魔鬼透过人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放在人灵魂里的东西。
   
   为什么说称义是人的天性,举一个例子吧。《荀子·天论》论到人和天道关系:
   “认为大自然伟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把它当作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它?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盼望时令而等待它,哪里及得上因时制宜而使它为我所用?依靠万物的自然增殖,哪里及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们根据人的需要来变化?思慕万物而把它们当作与己无关的外物,哪里及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希望了解万物产生的原因,哪里比得上拥有形成物品的工具和条件?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天,那就违背了万物的实际情况。”
   荀子(公元前300年的人)比孔子晚200年,是大思想家,他相信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修行得到善。上面这段话反映出,对待天道,仰慕它、颂扬它、盼望它、依靠它、敬畏它、认识它、舍己,不如控制它、利用它、顺应它、改变它、管理它、当作工具、靠自己不靠它。
   千百年来直到今天,华夏文明认识真理的巅峰仅仅达到以色列人第一任王扫罗的水平,也就是多神敬拜的水平。
   
   史威登堡说人的自由意志使人去做被禁止的事。比如说吃禁果、违反十诫(注6),但我们诚实的话,就应该承认,神禁止我们做的,是我们非常喜欢做的。人以赚钱为有本事,以藐视父母为独立自主、以杀人、强奸、偷盗为乐,以说谎为机智,又眼红别人的女人财产、要求别人和自己平等为理所当然。可以说,十诫是对人性中“称自己为义”的天性的全面否定。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想想我们在单位偷的东西,在评职称时说的谎,眼红同事的赚得多,……越到成年越是如此。我们就是十诫禁止的人,这就是人的真相。圣经怎么可能出自人手呢。所以人没有资格称义,也被禁止称义,但称义却是人的本能,是个人就有肯定自己、藐视别人的本能。
   不称义,是洁净我们灵魂和行为的根本手段,具体怎么做是方法论的问题。我写这篇《我的价值观》初心是想回应小于的问题,完成本文花了五年时间学习和七个月写作。如果我能支教十年,就能实践我的价值观,再花五年从实践中提取方法论,想必会是一篇有趣又有意义的文章。
   
   总之,每一个年轻人包括我自己都非常深刻地经历过人生的迷茫,这种虚空是实实在在的。人因为有肉体有感官有思想,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实体”。因为灵魂死了,所以把“肉体”视为珍贵,因为怕死而做了魔鬼的奴仆。这一切都是对人的误导!
   事实上,实体、肉体无所谓意义,也没有洁净和污秽的区别,娼妓和圣母的区别不在于她们的身体。唯一有价值的是人的灵魂,需要安慰的也是灵魂,招致神愤怒的也是人的灵魂(玛1:2-3),人被污秽的也是灵魂(太15:11、18),带给我们迷茫虚空的就是这垂死的灵魂。
   人天性中的自由意志有类似“重启”的功能,在某个时刻,人忽然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想要换一种活法。人在年轻的时候,通常会有几次“重启”的机会,因为年轻人不知道怕。不怕很重要(雅2:19,来2:15),不怕和取死很接近,取死和干净很近。
   最后顺便谈一下什么人能帮吧(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能给人灵魂,你就去帮助那些没有灵魂的人;如果你不能给人灵魂,我们就要被动地等待,等待那些心地柔软的人出现,她们笨拙无趣、没有野心、不会叫苦、嘴儿也不甜,但,比较干净。因为干净所以被这个世界所不容。

五、相爱

   在世人眼里,相爱似乎有两种,情人之间的相爱和传统夫妻之间的相爱。但严格地说,情人之间的爱不是爱,是交易。情人之间的爱情和传统门当户对的婚姻有着本质的不同,情人间的爱情是以互相愉悦、取长补短为基础的,彼此以满足对方为目的。而传统婚姻的双方各自是完整独立的人,即使是妻奴离开丈夫也能独立生活。传统婚姻是以双方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责任为基础,以两个人的默契地服务第三方为目的,是有责任的存在。情人之间互相供给同时互相需要,在供求关系上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是两个人之间的平等;传统夫妻之间是一个供另一个求的关系,没有相互也没有平等,是主仆关系,但主和仆的赤子之心是一样的,所以在神的面前同样宝贵。 
   真正的相爱不可能发生在情人之间,因为(情人间)我之所以爱上对方是因为对方满足了我的需要。他们喜欢这种相互寄生的关系,这样更能占有对方,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或在大多数时候这是更普遍的现实。在《赤穗城断绝》中,赤穗家臣三百多人,而立誓复仇的只有五十六人。对于80+%的武士来说,所谓命运共同体只是利益共同体,这80+%的武士和藩主的关系本质上是情人关系。情人的婚姻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无论彼此的情感多么真诚,总有一个坑能让他们翻车。
   周星驰导演的《大话西游》中孙猴子爱上白骨精,求之不得锲而不舍,后被紫霞仙子爱上,白骨精退出。这两次爱情虽然情真意切、荡气回肠,但都不够资格成为大圣的灵魂归宿,因为女人不是男人的归宿,但男人却是女人的归宿(创2:18)。因为《大话西游》准确、生动地阐明了这一真理,所以它才回味无穷。《大话西游》从“月光宝盒”开始就有“孙猴子戴金箍”的梦境,但孙猴子为什么会戴上金箍呢?为救紫霞吗?是,但不仅仅是。孙猴子甘心情愿且明明白白地戴上金钢圈,是去求道,因此电影才有恢宏气势。男人的归宿只能是寻求神,真男人是看到寻求神的必要性的男人。藐视妻奴,就是藐视正道,不走正道就没有归宿。
   传统婚姻虽然老旧,但与情人之爱是完全不同的路数。真正相爱的两人之间是主仆关系,而不是对等关系。在相爱关系中担当主人的那一位,必然是婚姻之外的第三方的仆人,只要丈夫称职,婚姻就有第三方的能量注入——这是美好婚姻的奥秘。传统婚姻的双方从一开始就被要求为各自的对象无条件地奉献自己,两个人都怀有赤子之心是传统婚姻的基础,是两个当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什么叫“为各自的对象”?例如武士的妻子以丈夫为主人,武士则以本藩主为主人。夫妻各自的主人不同。也就是说,两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两颗独立的赤子之心之间产生灵魂的吸引,就像风从两张纸条中间吹过,两张纸条就贴在一起了。真正相爱,是风、丈夫和妻子三方之间的相爱,这样的丈夫和妻子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他们的夫妻关系是受神祝福的。 
   这样的平等是武士道信仰和圣经信仰里高层次的存在,是在“道”或“神”面前的平等,只存在于有信仰的人中。在《赤穗城断绝》中大石在切腹之前,官员称赞大石领导有方,大石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无论高低贵贱,武士就是武士。这些武士,他们并不需要我这么无足轻重的人来领导,不如说,是他们支持着我,他们才是领导我走到今天的人。从78岁的老人到15岁的孩子,为了这个目标而牺牲的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武士。”四十六位殉道的武士和为此目标殉道的其他人,他们的灵魂在道里合一,所以是平等的。这样的平等也在新约中耶稣亲自说出来:“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翰福音 15:13-15 和合本) ”大石的话和耶稣这段话的含意是一样的。真正的平等不可能存在于追求“平等、博爱”的人中间,因为他们没有对“道”或“神”的信仰。
   殉道也是殉情,因为信仰不只是明白真理,信仰更是对真理产生爱的情感。殉道是殉真理同时也是殉对真理的情感,所以殉道也是殉情。因此,之前的主人和仆人、主管和下属、丈夫和妻子就没有高下之分,彼此成为朋友了。
   但不能夸大“无条件地奉献自己”在真正相爱中的地位,它只是两个必要条件其中之一,必要条件之二是奉献的对象是值得我们奉献的,这是真正相爱的婚姻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无条件奉献自己并不一定能产生真正的相爱,奉献的对象是否值得自己奉献和完全顺服,是关乎成败的另一要素。结婚对象必须在结婚之前经过长时间考察,所以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不讨论择偶的问题,只描述已经成就的真正相爱是什么样子。

舒琼的朋友圈

   还是举例吧。 
   王怡牧师的儿子王书亚今年(2023年)过16岁生日,舒琼姊妹发朋友圈祝贺。她写道:“在我软弱的时候我会想,王怡牧师爱他的妻子,爱他的儿子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想牧师的夫妻关系比我们中间任何一对都爱得更深,为什么他能够不顾一切的撇下妻子和儿子为主去坐牢?……”老谭也问过类似的问题,老谭甚至因为王怡牧师撇下妻子和儿子而生气。老谭把我明年去支教的事告诉了她的一个朋友,老谭问她,你听了是什么感受?她朋友说:“我很愤怒。”看来女人的感情是相通的。
   我很喜欢电影《四十七浪人》,大石在复仇前与妻子离别时对她说,“你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妻子说,“我是武士的妻子,你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多么纯净的告白,虽然他们都没有提到“爱”这个字。
   大石说“你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有两层意思,对于有信仰的人而言,快乐是神所赐的恩惠,大石这句话既是感谢神,也是感谢妻子。这是其一。其二,日本传统价值观中,人可以尽情享受一切欢愉,当责任到来时,放下一切就好。大石说“你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的意思是“你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部分,现在我要放下你了。”而他妻子的意思是“我仍追随你。” 
   我被大石感动,但更被他妻子感动,因为他妻子隐藏在丈夫身后不为人知,她单单地活在丈夫面前,也是单单地活在神面前,没有从人来的荣耀,是完全纯净的存在。也很像《圣经》里的路得,路得丧夫后,婆婆要她另找人家改嫁,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得1:16)” 
   如果“像蚌壳含化一粒沙子成为珍珠一样爱你”就是真爱,那么男人则是把这个世界看成一粒沙子,而妻子则是把丈夫的殉道看成一粒沙子;那么,世界和殉道都是好的。 
   男人的责任是寻求道、跟随道、顺服道。男人和道的关系,道是丈夫角色(位格),男人是妻子角色(位格)。男人对道的顺服,和女人对丈夫的顺服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虽然在秩序里的位置不同,即分工和权柄不同,但丈夫和妻子各自尽职尽责的难度是相同的,所得的赏赐也是完全相同的。(平等在秩序中并不存在。)在家庭中,圣经对妻子顺服丈夫的要求和对丈夫顺服神的要求是完全相同一模一样的(弗5:22、24,西3:18,多2:5)。基督教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男人的施舍,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圣经信仰中对女性的期待和对男人的期待都很高。就好像男人体重80公斤从田里收获40公斤的麦子,女人体重50公斤把40公斤麦子磨成面。 
   男人带着妻子顺服道,耶稣基督带着男人女人顺服父神,这是神期待人走的正道。如果耶稣不顺服父神,他就和佛陀、孔子一样了,如果丈夫不寻求真理,丈夫就和动物一样了,妻子对丈夫殷切的爱、完全的顺服就只是妻奴了,这是多么让人悲伤的事!如果耶稣不顺服父神,我们对他的顺服就没有多大价值,我们对他的爱要归于虚空,我们的爱就不被成全。
   什么叫丈夫作头?丈夫要知道什么是原则性的问题,在原则性的事情上,丈夫的话就是法律,没有妻子插嘴的余地;在次要的事情上,可以和妻子商量着来。如果丈夫只会赚钱,他就不配在家里作头,也不配让妻子顺服,也不配被女人爱。有趣的是,不爱丈夫的女人无一例外地总是支配丈夫,丈夫总是赚钱工具。我统计了我身边熟人家庭,男人作头的占比不超过30%,也就是说70%以上的丈夫过着动物的生活。
   顺服道,是男人的责任也是女人的责任,按各人的才干分配要担的担子(太25:15)。如果男人不是“道的好妻子”,那他就算不上好男人,他就不配他的妻子那么爱他。充其量是情人间私相授受,短暂地相互满足之后就归了虚空。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妻子位格上,如果不顺服丈夫位格以至于死,就不是真爱。如果王怡牧师不坐牢、武士不死、耶稣不被钉在木头上,他对基督的爱、他对藩主的爱、他对父神的爱就不是真的,他们不是“好妻子”就不配得各人自己妻子的真爱,他们的妻子对他们的爱也就落空了。王怡牧师、四十七浪士、耶稣基督,他们愿意我们爱他们的爱是真的,不希望我们对他们的爱落空,不希望我们只是妻奴,希望我们借着爱他们去爱神,所以就“撇下”我们自己离开了。

   真正的相爱只有在寻求真理、顺服真理的道路上才有。在真正的相爱里面,那走在前面的丈夫,总不离弃跟随在后面的妻子;跟随在后面的妻子也总是死心踏地地跟随着丈夫,而她的死心踏地也成为丈夫遇到挫折时的支撑和鼓励。这就是真正的相爱。它不是情人之间相互授受之爱,而是为了高于一切生命的主,前仆后继地、苦心积虑地取死之爱。真正的相爱象光一样照亮黑暗,吸引众多相似的灵魂。因为这样的相爱,一个接着一个软弱的生命战胜了死亡的恐吓、洁净了灵魂。这就是正道。 
   到了相爱的层面,人就在正道上了,这也是唯一的正道。在正道上,人的自私就是舍己,人成全自己就去寻求神、成为众人的光。这也是道家说的天人合一、儒家说的道不远人人能宏道。
   “真正的相爱高于所有人的生命”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本文反复唠叨的主要内容:人是污秽的,只有肉体为真理死去才能洁净灵魂。 
   以基督徒为例,2018年12月9日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那一天王怡等一大批牧师、基督徒被抓捕,开启了政府迫害基督徒的新时代,这意味着基督教信仰进入了黄金时代。从此,委身教会,就是去受逼迫,此外的目的都不重要了,因为只有被逼迫才有机会认识耶稣基督。这是和平年代没有的机遇。但逼迫不会来找你,因为从人性上讲,我们和逼迫我们的人是一样的。我们的本性是趋利避害、逃避逼迫的。我们原本是魔鬼的儿女或是魔鬼的奴仆,但现在我们的内心似乎被叛了这个世界,但表面上还看不出来。怎样才能被人看见呢?只能自寻死路。受逼迫是自找的,不找就没有,基督徒受逼迫都是活该。 
   到这里,寻求真理,为义受逼迫还只是个人行为,只能说相爱高于当事人的生命,这个相爱,是当事人和道之间的相爱。基督徒的妻子所受的迫害,从肉体层面来讲通常不会比殉道者本人大,但灵魂层面的考验是一样严格的。当事人的妻子跟随当事人受迫害时,真爱就延伸到妻子身上了,这是与污染相反的事情,就是洁净,就是反熵。 
   这种从相爱而来的洁净能力理论上可以洁净所有人,只要这个人甘愿把自己置于受迫害的境地,当他(她)甘心顺服基督以至于死的时候,他就被洁净。这种洁净能力的源头是耶稣基督。因为相爱所以殉道(殉情),是“真正的相爱高于所有人的生命”的含意。 
   赤穗浪士复仇,本质是逼迫幕府承认判决不公,所以它区别于单纯的、常见的复仇,它强调正义性不限于本藩,而是期待全日本武士效仿。因此它像把灯笼挂在旗杆上,像是在山上造城,也因此必须确保复仇成功。有浪人把妻子送去娼馆以筹集资金,也有浪人把妹妹送给仇人吉良作妾。四十七位浪人复仇成功后四十六位浪人切腹,两位女性也自杀。如果不是“真正的相爱高于所有人的生命”人类就不会出现如此雄伟的壮举。“真正的相爱”是人与人、人与神三方之间的相爱,缺一不可。就像圣父、圣子、圣灵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这些死去的人,把“真正的相爱高于所有人的生命”这一真理显明出来,使真正相爱的光从他们身上发出来,像阳光冲破乌云,突破了那些不肯死的人的死对真理的遮盖,一直照耀至今。

六、死

   日本人的死之理念是明快拙直的,西方人概念中死之可憎、死之可怖,日本人那里是没有的(《菊与刀》)。在基督教国家认为自杀是神憎恶的,要下地狱,但《圣经》里并没有反对自杀的经文。与自杀非常接近的是主动送死,同样是自杀区别仅仅在于是自己动手还是对方动手。耶稣就是主动送死,他不自杀是为了明明地定犹太人的罪,用圣经的话说是“把罪显明出来”(罗3:25)。好男人的标准是死狂,死狂就是好男人。
   自杀、主动送死、主动赴死这三者非常接近,如果圣经反对自杀,主动赴死就很难说是对的了。圣经没有反对或支持自杀,甚至基督教教义也没有对自杀的明确判断,给自杀定罪的是教会,是出于人而非出于神,是违背圣经教诲的(雅4:11-12,该经文中“判断、论断”是定罪的意思)。对于自杀的谴责最早出于奥古斯丁(354-430)。“奥古斯丁是北非某教区的主教,针对该地区多纳图派对殉道者给予极大的尊崇,造成自杀狂热蔓延。奥古斯丁为抑制这一现象,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杀,犯了此罪将下地狱。”(来源

   那么,《圣经》有没有叫人主动赴死呢?当然有,整本新约都在讲耶稣的主动赴死,整本新约都在叫人效仿耶稣基督主动赴死。
   耶稣是主动送死的典范:
   来2:14-15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可10:39 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太20:23)
   耶稣说我为你们作榜样,你们要做我所做的:
   约13:15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约14:12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
   太11:29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耶稣说不要怕送死:
   太10:28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路12:4 我的朋友、我对你们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作甚么的、不要怕他们

   神给了亚伯拉罕“天上星海边沙”,但同时(永恒里没有先后)又说你若不为我的缘故舍弃(恨)“天上星海边沙”就不配作我的门徒(路14:26)!同样的道理,神给人肉体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人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舍弃肉体、舍命,当肉体引人犯罪时要恨恶肉体(罗7:14-24),甚至恨恶阻碍我们为基督的缘故主动赴死的亲人。耶稣反复教导我们不要怕,不要怕魔鬼,它们只能杀你们的肉体,不能杀你们的灵魂。你们要跟随我、效法我借着死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
   神的儿女要做的就是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从新约的意思来说,耶稣没有说不能自杀,要分自杀的动机。清白人为保清白应该是可以自杀的,就像文革期间不堪屈辱而自杀的人,例如大翻译家傅雷。我坚持认为这些人在神面前不因自杀而有罪。但像加略人犹大这种因自己犯罪而自杀,即使他想通过自杀洁净自己,但罪孽太深,恐难如愿。
   
   在熵化的世界里,魔鬼是这世界的王,人性是自义的人性,所以,人寻求真理就是寻死,顺服真理就是赴死。
   耶稣做人的榜样,在认识父的方面做“丈夫”位格的榜样,在顺服父的方面是“妻子”位格的榜样,只是在当今社会,人顺服自己的益处和自己的骄傲,男人做不了丈夫、女人做不了妻子,也不认得耶稣是死狂。
   一个人寻求真理,就是一个人寻死,一个人顺服真理,就是一个人赴死;妻子顺服丈夫顺服真理,就是一家人赴死。一些这样的人寻求顺服真理,就是一些单个的人各自赴死;一些这样的家庭顺服真理,就是一些单个的家庭各自赴死。当逼迫到来,当污秽的事件发生,他的时候、他家的时候就到了,一个接一个的灵魂在死亡中被洁净。如果是在一个有取死信仰的社会里,当一个领袖出现,一群赴死的个人和家庭聚集在领袖周围,他们仍就是一个一个的个人和家庭,但聚在一起就被那些怕死而做奴仆的人看见了光。
   如果没有这样的领袖出现,只有一个一个取死的人和取死的家庭是不是就没有信仰的光呢?当然不是,信仰永远不可能是群体性的,信仰永远是单个人或单个家庭的个人行为。罗马在承认基督教为国教之前,对基督教信仰有十次大的逼迫,无数基督徒仅仅因为不跪拜罗马皇帝而被刀砍、火烧、钉在十字架上、投入斗兽场喂狮子。这些殉道者死得像蝼蚁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相信上帝记得他们的名字。
   启6:11于是有白衣赐给他们各人,又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
   
   人主动赴死有三等,第一等殉道者的死,第二等,死狂士的死,第三等弃食者的死。
   殉道者的死,包括儒武士和基督徒的死;死狂士的死包括死狂武士和扬佳这样的人;“弃食者”是我此刻刚发名的词,榜样是前文“不食周粟”的两个人。这三等之外的死法,意义不明不作判断为好。为国家民族捐躯的革命英烈,含道量多少要看各人的信仰,若仅仅是为集体的私利而死,不为道,就不好说了。
   像我这样的胆小怕事的人,我的目标是成为弃食者,希望和老谭一起,成为“弃食家”。
   

最后想回答小于的那个问题

   高中的小于曾在我们视频的时候问我:“你就告诉我,人为什么活?”当时我回答不上来。
   你的存在是神的恩典,有祂的目的。这目的原来是分享神的荣耀和祂所创造的一切美好。这时的人神关系有点像人和宠物的关系。但人的自由意志最终选择了“像神一样”(创3:5),就好像唐僧决定去西天取真经。(基督教教义认为吃禁果使人污秽了,但我觉得人原本就有沾染污秽的特质,吃禁果反而是选择自救。)
   人为什么活?人为洁净自己的灵魂而活。
   人活着是为了自救,但人无法明白自救的道理,所以要学习,→学习圣经 → 认识神 → 顺服神。哎,又老生长谈了。因为人的灵魂是神的居所,所以人生的目的是洁净自己的灵魂。
   这个答案不容易想到是因为,其一,人不熟悉灵魂,对这个目的感到茫然;其二,“为洁净而活”其实是赴死,所以“为……而活”的问题本身有误导性,应该问“何为死得值、死得漂亮”。“为洁净而活”其实是赴死,只有赴死才能走上正道,才能相爱,只有相爱才能殉道,只有殉道才是“死得值、死得明亮”。第三,正道是行为的道,是行动中逐渐明白的道。中国人受儒家的影响,想得多,行动少(,小于的行动力是不错的)。第四,人生的意义在于成为一个“人”而非“此人”,但我们是以“此人”为起点的。“此人”很容易变成“活下去”的工具,而工具性是灵魂的敌人。
   何谓“洁净自己的灵魂”?
   每一件事发生之后,要总结经验教训,有错就改,对的坚持。人都有缺陷,都是瞎子、聋子、瘫子、得大麻风的人中的一个,认识和承认自己的短板,然后寻求真理,顺服真理。走到这一步就已经到了六维,并且是向七维前进的人中的一个了。走到这一步你已经是一个人,不再是动物了。“此人”用来表达“人”,也用于谋生。人生的目的是为还原人身上神的样式,即成为普遍意义的人。
   人做什么工作,事业如何完全可以自己选择,以何种方式维持生计无所谓,但是,从六维到七维是一个学习做减法的过程,这对处于什么都需要尝试一下的年轻人来说,还有点早。应该趁年轻饱读诗书,和从前的大师交流。这要比出作品更有意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其次是洁净灵魂的过程。死狂武士是做人的基础,赴死是你塑造自己的灵魂唯一途径,是唯一的。然后努力成为儒武士、有条件也可以成为基督徒。我个人认为成为真基督徒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因为人太容易变成藏污纳垢的基督徒了。具备死狂气质的基督徒才是真基督徒。
   年轻人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需要自我认可,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等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就不要在意什么事业了。事业有没有不重要,自己和家人能活着就行(太6:11)。要多读书,要读中外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绎》一定要找白话文版过一遍。这些本是高中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比学习其它一切知识都重要,因为文学最能帮助灵魂成长。很多人打两份工,一年也不读一本书,这是最典型的无法摆脱贫穷的人,他们已经变成工具了。灵魂空洞是贫穷的根。虽然灵魂丰满的人也可能选择贫穷,但他的生活一定充满机会。
   不要在意什么事业,但是对自己的工作仍要尽心尽意,这是奉公。不在意事业是不求成就感,要像孩子一样快乐地、真诚地工作。被骗了、被欺负了都很正常,吸取教训,像孩子一样把不愉快忘掉,仍然快乐地、真诚地工作,从头再来。我写此文的初衷是为小于这个“此人”,但我尽可能多地发给了小于以外的人,因为此文可以宏道,所以它也是为“人”写的。宏道是我这个 “此人”的荣幸,和“成就感”扯不上关系。
   具体到学绘画的“此人”,要赴死似乎不容易。但赴死从来都是找死,哪一行都一样;安贫乐道,哪一行都一样。安贫、有一颗不媚俗的清静心,就是赴死了。如果更高级一点就是有信仰的艺术家,这种人画家要比音乐家多,画家很多关心政治。希特勒、丘吉尔、小布什早年都迷恋于绘画,画家陈丹青也是个作家兼网红,上面农民工的诗集是他推荐的。对政治敏感其实是对道德敏感,有正义感。我们在俄罗斯看过列宾的画展,他的画作很多都以政治、宗教为主题,也对人性有深刻的描写。绘画原本就应该用来表达信仰,尤其是在已经失去信仰的当下。关心政治、持守圣经信仰、安贫不媚俗、又有强烈的怜悯心,不用别人害你,恐怕自己就活不长了。好在人生不在长短,在于求道。不在乎事业,不在乎死活,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简洁刚勇即为正道。
   我觉得,以你对人灵魂的关切,搞艺术是适合你的。某生的话,当老师也能胜任吧。艺术家和老师这两个职业属于真正有良心、有胆识、灵魂丰满的人,当然也欢迎你回国和我一起支教。

   “天行徤,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得载物。”小于,你的过往已经证明你能“自强不息”;你有极强的怜悯心,好好磨练应该能成就“厚德载物”。你的灵魂复刻了你妈的温柔,我以此为荣。
   当然,我知道你因我暴光小钱而记恨我,但我绝对地、100%地肯定我做的是对的。将来你会明白我是对的。你就像《西游记》“三打白骨精”里的唐僧,而我是孙悟空。你的善良和温柔用错了地方。唐僧不怕死,但他胜不过白骨精。小钱半夜起来自扇耳光就玩弄你于股掌之间,而你还要她做我孙子的妈,这个我能忍吗?
   男生温柔的不少,但温柔的男生能疾恶如仇的罕见,孙悟空是一个,修得战斗胜佛。你知道什么是正道,走正道的男人会娶一个爱他的女人,但你藐视正道。这是你被毁灭的内因。小钱必毁灭你(就像她妈毁灭她爹一样)然后回国,老谭的预言会再次兑现。当然我很高兴我们能团聚,也很高兴有机会二打白骨精。
   我在修改本文时尽量删去可能刺激你的内容,但仍有保留,因为原则性的事实必需说出来,这是我职责所在。管教孩子是父亲的责任,宠爱你、安慰你是母亲的责任,我和你妈都算是比较尽责的。只是你藐视妻奴,就得不到安慰了。你是生是死,听天由命吧。
   “活着”是一块画布,“赴死”是在这块画布上画画,“死”是献给上帝的作品。作品完成的时候画布就没了。把死融入生、从幼年开始就赴死,就是武士道了。小谭“撇下”爪爪是没有错的(其实并没有撇下,你是小谭爱的果实),从爪爪到小于初到日本是何其刚勇的存在。你娶小钱是舍己,甚至有自残的意味,似乎有死狂武的样式。如果你能分别脏与净,并且喜欢和干净的人一起生活,你就是人了。
   人生高高低低,不必局限于一时的困境,不必着急拿出作品,你现在还只是在准备画布。我活了五十四年,现在才知道自己是在准备画布。目前,我的画布差不多准备好了,要开始画画了。支教将有机会改正之前教育上的过错。
   人这一生,也许用“划燃一根火柴”的比喻更好,但我还太物质化不太亲近光。希望将来能写《我的方法论》,那时再细说吧。
 
   非常抱歉过了五、六年才回答上你的问题。
   祝你顺利!


荆州老于
2023年6月16日完成于独龙江乡
2023年7月14日修改


附录

注1:
   三次左派大清洗。前苏联斯大林领导的大清洗中(1934-1938),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2/3被枪决、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1926年前苏联人口1.207亿人,1937年却降到1.104亿人,在和平的11年间人口反而少了一千万人;
   在中国,1977年李先念在政府报告中宣布文革十年(1966-1976),九千万人受迫害,四千万人非正常死亡;
   在柬埔寨,1975-1978三年间红色高棉屠杀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而且手段极其残忍。

关于斯大林大清洗运动,究竟杀害了多少人,过去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1. 英国“康图斯特说”。英国史学家罗伯特·康图斯特认为,“仅1936年至1938年至少500万人被处死,其中埋葬在集中营200万人左右,约310万人被施行死刑”;
2. 美国“布热津斯基说”。这位美国前总统国家事务助理在《大失败》一书中指出,“有600万人惨遭枪决”;
3.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说”。这位著名作家认为,“仅关押在监狱里不下于3000万人,但被判处死刑人数没有英美所说那么多,缩小10倍应该是大概数据”;
4. 苏联“克格勃说”。1990年,该委会宣布:“最终被处决者具体是786098人”;
5. 俄联邦“安全部说”。1992年,俄联邦安全部公布的整个苏联时期(1917—1990年)被处以死刑的政治犯为827995人;
6. 新版“泽姆斯科夫说”。2000年俄罗斯学者泽姆斯科夫根据叶利钦当局解密的国家档案资料指出:“准确可靠的数据是,因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人数为1575295人。”必须指出,这一数据是在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清算斯大林暴政时亲自下令统计的。
7. 最新版“皮达可夫说”。为了正确评价苏联历史,乌克兰学者皮达可夫2009年2月指出,“从1925年到1990年,被处以死刑的人数2163228人。”

注2:
……德国市民阶级完成了自已的革命,由于时代精神的缘故,这个革命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即表现为宗教改革。(恩格斯:《关于德国的礼记》(1873年底一1874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48页)

注3: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 25:24-30 和合本)

注4
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方,随后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文艺复兴主要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孕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通常指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
启蒙运动则是17世纪到18世纪时期,欧洲理性意识形态崛起,开始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一次新思想启蒙。

注5
来源《叶隐闻书》李东群译,“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 李冬君” 

注6
《圣经·出埃及记》20章2-17节: 
   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2节)。 
   第一诫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3节) 
   第二诫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4-6节) 
   第三诫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7节) 
   第四诫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8-11节) 
   第五诫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12节) 
   第六诫 不可杀人。(13节) 
   第七诫 不可奸淫。(14节) 
   第八诫 不可偷盗。(15节) 
   第九诫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6节) 
   第十诫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17节)

(完)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