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给未来的遗言15

HERE的食器

作品名|HERE_空、風、雲、雫、海、土

年 代 | 2019、2020

      試想,碗的原形是什麼呢?當一個人注視著小河流水想喝水時,他究竟會怎麼做?人的嘴巴並非尖而突起的,如果把嘴伸進水里,水一定會進入鼻腔,所以沒辦法像狗一樣喝水。最終,這個人還是會用手解決吧。將兩只手的手掌合在一起,然後掬起一捧水送入口中。一定就是從這裡,器皿開始出現了。

      而盤子的原形,應該是大片的葉子吧。當一個人手握骨頭大口吃肉時,為了完成某個別的動作,隨手摘下一片葉子,把肉放在了上面。

      碗有著和手一樣的意趣,盤子如同葉子。盤子原本可以是一張平板,但考慮到不讓湯汁溢出而需要邊緣。盤子稍微深一點,就可以盛放帶湯汁的食物。再逐漸加深,就變成海碗、碗。從外形上來說,盤子和碗是具有連續性的。在日本,盤子變深之後就成了「深盤」、鉢,在歐洲則稱為「大碗」, 器皿從形狀上說,是由板到盤,從盤到深盤或大碗,進而發展出了海碗或碗。

      日本擁有碗的文化。自栽培水稻之後,大米成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食,碗則隨之成為最重要的餐具。燒制的稱為碗,漆器稱為椀這樣不愧是對觸覺敏感的日本人意識到材質來決定文字。將木碗端在手裡,然後送到嘴邊,嘴唇抵在木碗邊緣,再用筷子將碗里的食物送入口中。這是典型的「木碗和筷子的文化」。在中國則不同,雖允許將碗端在手裡,但不可以碰到嘴邊。因此,通常備有勺子。所以,中國是「碗、勺子、筷子的文化」。

      以前,無論哪裡的人們,都是用手抓食物。這個動作甚至擁有某種神聖的意義。在歐洲,餐桌就是他們的食器。後來,在這張餐桌上,漸漸出現了盤子,接著人們開始用刀切,用叉子叉起食物來吃。對於身為狩獵民族的他們來說,是允許把食物叉起來進食的,但在亞洲是不被允許的。

画像4

       HERE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銷售也是面向全世界。所以,我們必須要研發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們都能接受的食器。所謂「HERE」,就是要從這裡出發,走向世界。我決定構思與區域的濃厚文化保持一定距離的創意。也就是說,從具象世界中逃離。正如歐洲的立體主義從文藝復興的觀點中逃離,最終走向幾何學一樣,我也要為了能從具象中逃離而從幾何學開始出發。所謂幾何學,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也可以當作是從具象中脫離,抽象出理念。所謂具象,就是「形似」。HERE的所有設計,都盡可能遠離「形似」,遠離具象。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一邊接觸著各種獨特的飲食文化,一邊開發普遍的用具。

      歐洲的西式盤子最初也是從中國的景德鎮發源的。也可以理解為,在此基礎上加上了伊萬里瓷器等日本元素,從亞洲走向了世界。希望我們的HERE也能從亞洲起步,影響整個世界。我總是想到海碗和碗。日本的食物豐富多樣,有壽司、天婦羅、蕎麥面等。吃壽司時,店裡的吧台似乎本身就猶如食器,吃天婦羅的話,折了和紙放著就能當成食器。蕎麥面雖然必須有蘸汁,但也基本上靠碗或小杯就夠了。日本的小型食器琳琅滿目,基本都服務於各種搭配食用的食物,例如鹹菜。因此,在日本的食器中,有許多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的東西。HERE在設計時不得不與它們一較高下。

     我不認為HERE是做西式食器的,也希望它做日式食器。我們要尋找的,是屬於未來的日式食器。正如法式料理主動與日本的飲食文化加以融合,創造出了新的食物,日本料理也要在食器方面開始新的挑戰。無論是家庭料理還是會席料理,日本的飲食都非常豐富。我希望能將其中的審美意識和白色瓷器的審美意識相融合。

画像4

      這些產品包括,取自球體一部分的「空」系列,取自錐形一部分的「風」系列,由球體組合而成的「雲」系列,呈圓錐形的「雫」系列,包括刀具、筷子和筷枕的「波」系列。茶器系列名為「土」,酒器系列名為「海」。 HERE的食器,理念就是「玩茶,玩酒,玩食」。

画像3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