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的中国旅行(3)上海的社区食堂,武汉的表姐

Vol 32  中国国内旅游

我们在上海预定停留2天。
对我们来说,上海是每次回国的必经之路。我们对市内观光的兴趣不大,正在犹豫去哪里逛逛,经常在上海小住的武汉闺蜜向我们推荐了上海的社区食堂。

方便片区居民的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是国内正在扶植和推进的利民事业,旨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听说上海社区食堂业态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选择去静安区的一个街道食堂——在“吾家食坊”体验午餐,网上说这里是社区食堂的标杆。

吾家食坊

社区食堂首先是着眼于方便和服务于社区老人,但它所在片区的居民和在附近工作的人都可以来食堂就餐,顾客中也有像我们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我们满怀期待,到那里时离午餐供应时间还差30分钟。除了忙碌的工作人员,已经有几位老人在里面等着了。

食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可容纳110人就餐的大厅和有舒适感的桌椅色彩协调,营造出可以安心愉快用餐的空间。

客人来之前
开餐前就等在大厅的居民

80多款菜品有10元以内的时令鲜蔬和小盘荤素炒菜、汤类,20元前后的大菜——松鼠鲈鱼,糖醋小排、酱鸭腿、腐乳肉,主食包括米饭、馄饨、面条、馒头、包子等。

表示糖分高低的红绿价目表

每款餐食的价目表上还清晰地展示了每个菜的营养成分和卡路里数值。菜品按糖分高低分类,低糖为绿色字体,高糖为红色字体,方便客人选择时,既要随性口味和喜好还兼顾健康和营养管理。

螃蟹鱿鱼/酱鸭

种类丰富的菜式和主食以及跨度较大的烹饪技艺,既有传统食堂的家庭饭桌的风味,又有正规餐厅的高档次品种,饭菜价格却不到市面餐厅的一半。因此社区食堂是名副其实的惠及当地街区不同年龄和不同经济状况居民的便民服务设施。

天天就餐,不会重样

11点开始的前三十分钟是老人优先的时间段,社区老年居民享受优惠,折扣价88%。他们有的是夫妇成双来吃饭,有的是带着饭盒把饭菜打回家。也有居民多买几个菜,吃一半带一半回家作为晚餐的一部分。

听说那里有28种早餐(共64个品种)、14种现浇汤面、40余种午晚餐(共93个品种)、17种西点(共21个品种),日供餐1000客以上。

面类/饺子
馒头/生煎包

看着便宜而诱人的菜肴,我们的眼光在菜盘中徘徊,因为想吃的东西太多了。手机付账之后,我们有些小小激动地品尝着鱼、肉,蔬菜和豆类的荤素搭配,边吃边感叹:
“味道不错,太便宜了”,“这么多品种,可以大半个月每天不重样。自己做饭,既不能多种多样,也做不出这么好的味道,成本价也不会比食堂便宜“。
出来吃饭促使老年人出门,在食堂还可以与他人交流,感受一天的节奏变化。最大的方便是不必每天为三餐饭发愁。

相信这里的客人都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感触,满意和安心写在他们脸上。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也住在自己买下的房子。在食堂用餐不会觉得是经济负担。

食堂门口还有一个自带的烘焙面包坊
吃饭饭的客人顺便买一点面包甜点回家

社区食堂能惠及所有的老人吗?

百度一下: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是既为老、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餐保障,又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就餐需求;营养卫生、性价比高、对外开放,并且兼具社交属性的公益性食堂。”

“政府部门是社区食堂建设的主导力量。与社会化餐饮相比,社区食堂公益属性强。要实在发展初期往往难以做到盈亏平衡,需要政府部门、社区等行政力量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发放运营补贴、减免租金、免费提供运营空间”。

“社会力量是基层治理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社区食堂建设同样需要集合社会力量。通过鼓励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慈善机构、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以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到社区食堂建设中来,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

“吾家食坊”的初期建设和日常经营想必是得到了当地行政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资金的充分支持,同时也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慈善机构、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吾家食坊”的确为自行去食堂的居民提供了方便,只是不知道那些身患疾病、不方便出门的居民的三餐问题是否也能够被关照。

游客用餐

我把看到的和吃到的照片发给亲戚们。
上海亲戚住在普陀区,紧邻静安区。亲戚说,他们社区也有食堂,但是不论规模还是品种和烹饪水品都比不上“吾家食坊”。其它城市的亲戚都很羡慕,也希望自己的社区能有“名吾家食坊”这样的食堂。

“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是否能渗透到全国城乡的每一个社区,是否能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居民都感受到便利,这取决于实施过程中确定的服务涵盖面和服务深度。

武汉的表姐

后来我回到武汉,去看望一位已经年逾八十的表姐。
表姐WG前毕业于医学院,一生从事医疗工作。她住在武汉一个大学教师宿舍的老社区。曾经是大学教授的表姐夫几年前病世,儿子一家住得较远远,表姐一个人生活在30多年前建成的小区里。

示意图片 来自网络

因为踝关节韧带老化引起走路疼痛(无法根治),她只能终日待在一楼的家里。请了一个时间工帮忙购物、做清洁做饭,不能自由行走的表姐满脸愁容地说:
我除了不能走路,脑子和其它部位都还能动。虽然有轮椅,但楼梯口的几步台阶我没法上下,整天在屋里见不到一个人,没人说话,啥时候死在家里都不会被人发现……。我不敢想以后的日子,过一天是一天吧。我觉得自己太可怜了。

在日本,表姐这样的情况都会进行室内设施改造,以便坐在轮椅上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不仅会安排施工的厂家,还会资助一部分改建费用。这个福祉内容不分地域,与申请者的地位收入无关,任何一个公民会都会得到行政部门的建议和具体帮助。

这是因为日本通过立法建立了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它保证了每一个人衰老的过程中在需要时公平地得到帮助,以此来保证生活质量和活着的尊严。我曾经采访过日本偏僻山区的独居老人受到的医疗护理服务,也介绍过瘫在床上失去知觉的老人得到24小时社区护理的经过。(参见下面的链接)

如果中国也有这样的养老介护制度,表姐此时的表情一定是开心和安详的。
“把室内修改成没有台阶、方便轮椅移动的空间,你坐在轮椅上就可以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澡堂之间轻松移动,你基本就能生活自理了。”听了我介绍日本老人福利,表姐的眼睛闪过一道光亮,随后又暗淡下来。她应该不担心费用问题,但是,这样的环境改造对她来说如同天方夜谭。

日本的轮椅生活环境室内改造实例
坐在轮椅上洗漱和外出

一个曾经兢兢业业地在医疗领域工作了一辈子的知识分子老了之后的境遇如此悲哀,起码的生活质量都没有,更不谈幸福感了。

从表姐家出来,我特别注意了外面的路面。坑坑洼洼、沟沟坎坎,表姐是无法坐在轮椅自己出门的。

示意图片 来自网络

不知道表姐的有生之年是否能等到武汉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便民利民的曙光照射到表姐的社区和她的家中似乎还很遥远。

下一篇

本文日语版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