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错觉和误解便如此产生

Vol 2  在日华人 异文化理解

很多朋友第一次在这里了解到“第三地”概念,这让他们不禁审视自身是否也有可以减压、并获得刺激并开阔眼界的第三地。

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说是第三地?

是在网上频繁交流信息和想法的社群?
是音乐发烧友们热衷的音乐吧?
是志愿者们聚集的公益团体?
是喜欢跳舞的伙伴们一起练习跳舞的场所?
是每天带狗散步并与宠物主人们相聚的公园?

每天在公园定时相聚的狗宝主人们

上述地方的确是他们 "在工作和家庭场所之外 "经常去的地方,但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被看作是第三地,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中立、平等的地方

第三地始终是一个出入自由,不需要经人介绍,也不需要在意某种要求而勉强维系的地方。这里没有社会地位高低,不存在上级和下属。当然,无论年龄或性别,每个人都是 "普通人"。

能触发交谈的地方

第三地最重要的方面是在场的人之间的轻松对话。
谈话的内容不需要有任何特殊意义。对话不是为了创造什么,而是为了享受这一刻。没有必要提出中肯的观点或陈述有助于听者的见识。相反,笑话和幽默是第三地的魅力。

感到舒适自在的地方

第三地自然而然地弥漫着温馨,在这里可以享受谈话和放松,只要待在这里就可以缓解压力。无论其他条件有多好,如果没有舒适的感觉,就不能称之为第三地。

在思考如何界定第三地的时候,我联想到自己的一段经历和采访的一个插花教室。 我想分两次与读者一起思考真正的 "第三地"应该是怎样的。

把不符合要求的场所当作第三地,反而会积累更多的精神压力

笔者多年前曾一度在一个较大的插花流派学过插花。因为一个偶然,对插花一无所知的我本来应该从初学者教室开始,然而我却直接到掌门人的班级,得到最高水平老师的亲手指教。

老师的插花示范和包含了日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解说以及他对学生画龙点睛的修改,花友(师兄师姐)们的作品所展现的美感和技术的凝练……。

每次上课,我都会被眼前所看到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所冲击,同时我也为自己在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平庸自惭。不过,我相信我在插花工作中所感受到的愉悦与他们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感叹、折服和眼界大开之外,插花之后的茶点时间,老师用诙谐和幽默的语句闲聊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花友们也随意附和以及交换各种信息,我的一些中国话题也让大家饶有兴趣,这些都让人感到插花教室是让人受益无穷的地方。虽然我的插花进步很慢,但我很庆幸自己遇到了惬意的第三地。

因为这个流派与中国有着多年密切的文化交流并持续到现在。作为中国人,我希望能让中国大众了解他们。

那时,我正在一个日本面向中国的高层文化网络平台担任专栏作者。该流派每年举办一次大型作品展览会,某年,我决定以展览会为契机,向中国读者深度介绍这个流派的历史、活动方法和一直以来的成就。

得到掌门人和事务局的许可后,从展览准备的幕后到展览期间的展台,我每天都到会场采访拍照,收集素材……

展览结束次日,当我为完成文章向当事人确认细节时,被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通,说我在利用他们。理由是看展览心术不正(过于仔细观看,过多拍照,展期屡次去会场——被看作窃取技术的嫌疑),采访程序不到位(采访前没带着一定金额的礼物向某职位的人物请安)等。对这些完全没想到的非难,我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

冷静之后我想,或许我的采访目的没有事先传达给其他成员,或者他们没有意识到,报道的质量取决于在采访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收集信息的深度。而且,站在他们的立场,当然会对我过度热心的行为感到不快并难以容忍。

报道文章随后立刻被登载出来。这是一篇关于该团体在促进和发展花道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的长篇介绍,结合了我作为内部一员所了解的该流派的活动细节和展览的壮观场面,是从历史深度和国际交流的广度的全面介绍。

插花业界内部有着严密的上下关系,是一个外人不太容易接近的地方。这些我早有所闻。尽管我被误解的事实不言自明,但那些不由分说的非难也让我醒悟过来。

我以为是舒适的气氛,其实是他们对外国人的宽容、含蓄和隐忍,他们之间有着许多不言而喻的潜规则。我自以为的轻松交谈和不在乎人际关系的感觉其实是源于自己无知的误判。现实说明,把这个插花教室当作第三地只是我的愚钝产生的错觉。

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人,仅凭对方言行和表面上看到和听到的事情,
根据你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做出判断会导致误解的产生。

我把那篇文章作为对多年来老师的指导和花友们帮助的报答,它为我的插花教室的学习画上了句号。

我依然喜欢插花。现在的线上插花教室让人目不暇接。

文中提到的报道文章可点击下面阅读

日语版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