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古一卷多神作」說起﹐為什麼單卷輕小說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画像1

為什麼經常看到「自古一卷多神作」的說法?

在中文的輕小說圈子裡經常會看到這句評論:「自古一卷多神作」﹐或者「自古短篇多神作」。這句話的背後﹐無疑是讀者閱讀過的「短篇小說」中有不少高質量的作品﹐優秀作品的比例也比「長篇小說」高。

「自古一卷多神作」毫無疑問是建基於讀者自身的經驗。實際上﹐我們看到的中文「單卷小說」﹐無論是台版或網上翻譯的版本﹐都只是單卷完結小說的一小部分。在Google搜尋「1巻完結ラノベおすすめ」﹐隨便按進去的一篇文章都能找到很多沒看過﹐甚至連名字都沒聽過的輕小說。即使看完全部翻譯的單卷小說﹐也很難構成足夠的樣本數量

當然﹐我並不是要說這些我不知道的輕小說是寫得差的短篇。實際上﹐我們看到的短篇輕小說﹐都是經過篩選後的作品— 對於網上的譯者是他們喜愛的作品;對於台版書籍出版社則是能賣得出去的作品。我們看到的短篇輕小說﹐從某程度來說都是有一定的質量保證— 有能力讀懂作品並翻成中文的作者﹐長年累月在選書中奮鬥的出版社編輯部。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單卷小說其實並不是輕小說﹐而是介乎於輕小說和一般文學之間的「輕文學」。不少知名的輕小說作家都有撰寫輕文學﹐例如入間人間的《六百六十円的實情》、杉井光的《許愛之島》和竹宮悠由子的《聆聽陌生電影的原聲帶》等。在一些網上的輕小說閱讀網站甚至還能找到一些獲得文學賞的作品﹐例如三浦紫苑的《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就是獲得了第135回直木賞的作品。這也大幅拉高了單卷小說的平均質素。

單卷輕小說和長篇輕小說有什麼分別?

當然﹐我並不是要否定「自古一卷多神作」的說法。恰恰相反﹐許多印象深刻的輕小說都是出自於單卷的輕小說。但是﹐單卷輕小說和長篇輕小說之間並沒有什麼可比性。與其說單卷或短篇作品中神作比率很高﹐倒不如說長篇小說有太多垃圾作品。

單卷輕小說和長篇輕小說關鍵的分別在於﹐單卷輕小說是作者一次過創作的作品﹐而長篇輕小說則是以類似連載的方式進行。但是這個「連載」﹐實際上並不是以劇情而是字數為基準。每卷的輕小說大約介乎8萬至12萬字左右﹐這就是每次「連載」的長度。對於長篇小說的作家來說﹐除了每卷要將劇情控制在字數以內之外﹐還要做到兼顧每卷故事的趣味性和卷與卷之間的關連

這概括了長篇輕小說的幾個常見問題。首先就是將奇幻或是科幻系的故事寫成了像《奇諾之旅》的旅行系故事﹐每卷就像個獨立的故事或缺乏足夠的關連性﹐令到故事變得不流暢。最常見的就是當下卷要改變故事發生的地點時就會隨便塞個理由令到主角到達那個地點﹐而忽略了舖排這個「理由」是怎樣出現的。

其次則是在故事裡瘋狂灌水。灌水的原因很簡單﹐一卷裡面的劇情主軸填不滿一卷輕小說的長度﹐但又不夠再放一個核心劇情﹐結果就在日常或劇情之間灌水來填滿長度。灌水非常影響作品的節奏﹐更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更甚者水分太多時更會影響讀者對劇情的觀感﹐令整個作品看上去就像白開水。

另外一種則是結構上的問題。這類型的書很明顯的特點是一開始寫得挺好的﹐然後就越寫越爛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構思整個作品時對於故事中後段的發展沒有清晰的輪廓﹐只有模糊的想到故事會怎樣完結。作品會開始變爛就是因為故事前段挖下的坑﹐例如埋下的伏筆和世界觀等﹐在故事的後半段填不起來。

當然﹐寫了這麼多並不是為了證明單卷輕小說比長篇輕小說易寫。單卷輕小說絕不比長篇好寫﹐因為其對於故事的結構舖排和細節要求都很高— 作者要在一卷的長度下就要完成角色的描寫和故事的起承轉合。大部分單卷小說的問題都不會是灌水或不流暢﹐而是故事寫得太趕。

為什麼大部分輕小說都是長篇?

如果說故事的流暢性和灌水更多是因為作者水平不足﹐故事的結構問題則同樣存在於不少優秀作家的作品中。要填好一開始挖下的坑﹐需要的其實是作者在創作故事之時就能「看見」整個故事的發展— 並不是挖完坑才去想怎樣填﹐而是在挖坑那一瞬間就知道自己要怎樣填。具體來說﹐角色塑造、劇情的舖排和節奏等都要考慮到整個故事而不只是一卷或幾卷的事情。

實際上這並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因為作者需要在創作故事時就能清晰地看見故事的未來。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杉井光。杉井光文筆優秀毋庸置疑﹐但他爛尾的能力更加不用質疑— 畢竟他大部分的書要不爛尾﹐要不就直接不寫了。

「為什麼大部分輕小說都是長篇」這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作品本身的質量而是其商業價值。長篇輕小說相比起短篇﹐商業價值無疑更高— 只有書一直出下去﹐才會有更多讀者知道作品和作者﹐出版社和作者才能賺錢。有人氣的作品才會有漫畫化和動畫化﹐才能有變成IP的機會。

長篇作品的曝光率對於作品的人氣﹐甚至是風評都有正面的影響。這是一個單純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每個人都會偏向自己熟悉的事物。透個不斷出書和宣傳令到不同人能夠接觸到這個作品(甚至不用讀過)﹐就能夠提升那個人對於作品的感知流暢性(perceptual fluency)。當一個人對作品的感知越流暢的時候﹐在感知作品時所需的腦部資源就會減少﹐感知過程將會變得更輕鬆。透過不斷接觸到作品﹐人會更容易地感知到作品﹐從而在潛意識轉化成對作品的好感。這個好感對於作品的人氣和銷量都有正面的影響。

正因為缺乏商業價值﹐單卷輕小說普遍比長篇輕小說優秀

現在日本每個月出版的輕小說大概有200本左右。就算讀得再多﹐也只是讀了整個業界很小部分的作品。單卷輕小說和長篇輕小說的優劣問題﹐相比起用閱讀經歷去分析﹐考慮作品的商業價值是更有意義的方向。相比起單卷輕小說﹐長篇輕小說能夠容納一些質素較差的故事。一方面即使寫得較差﹐只要夠長也能夠產生商業價值;另一方面則是能夠期待作品的質量改善﹐畢竟出版社隨時就能夠腰斬作品。

實際上﹐除了第一卷就賣不出去而被腰斬的輕小說以外﹐讀者是很難看見質素很差的單卷輕小說。每卷輕小說都會有編輯部的審稿。對於難以變成IP的單卷輕小說來說﹐小說本身的質素就變成能否出版的指標了。大部分的單卷輕小說作品﹐都是出自於成名作家或專門寫短篇故事的作家(例如現在很流行的SF青春故事)。對於剛出道或人氣不高﹐需要靠賣出作品維生的作家來說﹐寫長篇來累積人氣和作品銷量是大多數的做法。

所以「單卷輕小說普遍比長篇輕小說優秀」這件事﹐很大程度是因為是作家的構成。能寫單卷輕小說的作家大多都是有「實績」的— 編輯部對作者的評價、作者過去作品的銷量或作者在讀者間的人氣。這無疑在整個輕小說作家群體中只佔非常少數。當然也有很多專注寫長篇故事的優秀作家﹐只不過數量完全比不上寫長篇的一般作家和「騙稿費作家」﹐才令到長篇輕小說質量參差

到最後﹐「自古一卷多神作」有什麼意義?

「自古一卷多神作」是一個很合理﹐卻又沒什麼意義的評論。一方面單卷輕小說和長篇輕小說是完全不同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品質素的差異很大程度緣於作者水平的差異。

對於「自古一卷多神作」﹐我最深刻的除了圖中這幾本神作之外﹐還想起了很多理應一本完結卻還有續作﹐然後續作寫爛了的輕小說。當看完第一卷感覺良好﹐卻看到還有第二卷時的那種迷茫﹐大概就是我對「自古一卷多神作」最深刻的印象了。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