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陰翳礼讃ー属于东方神秘的浪漫

    计划出行游玩的时候,总是期待明天晴空万里。除了方便舒适外,拍照出片的效果也是依赖天气。

    如果有理想的家,不奢望是大大的房子,但最起码要落地窗,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明媚而亮堂。

    当然,雨打芭蕉,石上青苔,昏暗中灯火摇曳的景象也并非不能领略其中风情。

    可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背阴处层层交叠的暗与影,会不由地想象那种压抑的感觉,想尽量避免。
    但在读完这本书后,相信你跟我一样,会对美学重新思考,产生不同角度的看法,对日式美学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以后再看一些文学或者影视作品时,感想也会从“太阴间了”之外产生其他的感受和认同。

    阴翳礼赞,说直白点就是在讲为什么日本人喜欢那种黑灯瞎火的幽暗感觉。比日本有着更深厚悠远文化底蕴的我们,也能够体会并且认同作者谷崎润一郎在跟西欧和美国的各种对比中引发的一些观点。阴翳礼赞对日本人生活美学的多个角度切入作者的看法,背景虽为昭和初期的日本生活,至今读来依然魅力不减。

    比如说到厕所。他说每每去京都或奈良寺院中的厕所时,感受到了精神抚慰的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厕所肯定是离主屋有一定的距离,设在有着绿叶和青苔气息的树荫之下。再加上走廊稍暗的光线,靠着纸推门透过的光线已然让人耽于冥想,更别说再抬头看向窗外的景致了。
    接着说厕所,他说自己喜欢在厕所听雨。敲打在房檐和树叶上的雨滴答落下,洗净了庭院里的石刻灯笼,湿润石上青苔,接着深入泥土里,甚感治愈。在勤打扫,保持清洁的前提下,比起西欧那些四壁皆白金属把手毫无质感的厕所来,日式传统的厕所,真可是适合听虫鸣、鸟啼的场所,在有月亮读夜晚更显风情。

    这里就有一个明暗的关系,即使传统的日式厕所勤于打扫,但谁能保证他不存在不洁之处呢,但在不那么明亮的光线中,不去分辨净或不净,让一切处于朦胧之中反而是比较合适的状态。

    文中还提到纸。我们能从宣纸以及和纸的肌理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让人莫名放松,摸起来像是树叶,润泽而安静。同样是白纸,西洋的纸平整反光,对折起来也咔咔作响,不同与我们这种如同初雪般柔软的纸张,无声地将光线吸入其中。

    说到光泽,文中列出西洋的银器餐具,要打磨的光亮如新。而中国人以前用锡制,带着一点做旧的效果才算有质感。还有中国文人喜欢的玉器,更是讲究一个光泽温润。这种略显“钝”的光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沉淀了悠久的空气与时光,润入玉石的深处,才显魅力。说到底这种光泽里沉淀着的是人的手、烟火、风雨的尘埃。

   说到照明、莳绘、漆器之美都是在阴郁室内烛光下才能彰显魅力。如果晚上的灯光将这些勾金线条一览无余,金灿灿的样子实在是没有韵味。

    另外,书中对建筑的想法挺有趣。
    从外形来说,日本的房顶像个大伞,给下面生活的人遮出一片影子,在这片影子下面生活。而西洋的房子呢,则是一顶小帽子,尽量要小,够遮风挡雨便可,最好不要影响进入房间的光线。从便利性来说日式的住居可能不及西洋敞亮,但先祖们以前在不得不居住昏暗环境下捕捉到了阴翳之美。去掉锐化后的光线带给人的是踏实安心的感觉。纤细的光线照进深处金色屏风之上,泛出金色微光,隐去黑暗,更是何等珍贵调和。

    想来西洋人所谓的“东洋的神秘”,便是这种暗黑中带来的静寂吧。

    美之所在并非存在物体本身,而是在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交织和明暗之中。

    书中其他还提到日本传统歌唱、音乐、剧目与西洋的舞台、照明和音响效果的关系,日本的歌声或曲目有时需要声小,语少,讲究“间”(余白)。而这些在西洋舞台表现中则完全不存在。以及在明亮的灯光效果下,传统的能与歌舞伎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读完后会加深对这种比难解的传统表演的理解。

    推荐有写真家大川裕弘所拍摄作品的版本,把阴翳的空气感和氛围感通过照片传达得直观而到位。目前国内已出版翻译本。

    以后,午后阳光退去的房间、薄明时分盛开的花,雨中的石阶,暗夜中的烛火光影……一帧一帧,都能为我们感受美的瞬间。

书单信息:相同版本已经有中文版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